座舱感知商业化加速,MINIEYEI-CS方案获超30个车型定点
- 来源:盖世汽车网
- 2021/9/28 14:13:28
- 23390
近两年,随着智能化汽车商业化进程加快,以及消费者对车内空间重视度提升,智能座舱概念在业界快速升温,并成为新的市场增长点。根据相关机构预测,2021年全球智能座舱市场空间超过400亿美金,203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681亿美金。在此情况下,诸多相关技术商业化进程加速,并迎来市场风口期,座舱感知便是其中之一。
9月27日,国内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商MINIEYE正式发布I-CS座舱感知量产方案,并表示该方案已累计实现了30多个乘用车车型定点。
“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智能汽车将处于‘人机共驾’的状态,因为完全的自动驾驶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个渐进式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智能座舱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那就是人与车之间的交互,而‘感知’是实现交互功能的重要一环,这也是我们看好并发力此领域的关键所在。”MINIEYE CEO刘国清表示。
那么,究竟什么是座舱感知?其商业化快速落地背后的核心驱动力具体有哪些?目前技术现状如何?存在哪些挑战及解决路径?未来技术趋势走向如何?
政策及市场需求加码,座舱感知商业化加速
座舱感知技术(In-Cabin Sensing,简称I-CS),主要通过检测追踪包括头部朝向、面部表情、视线方向、手势及肢体关键点等人体视觉特征,分析驾驶员及乘客的身份信息、意图和行为,致力于提供更安全、智能的车内体验。比较常见的有驾驶员监测系统(DMS)、乘客监测系统(OMS)、人车交互系统等功能。
事实上,座舱感知较早被提及,但因技术成熟度、成本等诸多原因量产进度较慢。不过,近几年,其市场潜力逐步释放,商业化步伐加快。
究其原因,盖世汽车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车辆安全事故频发,相关政策加码。据统计,在每年全球130多万人致死的交通事故中,由于驾驶者错觉或失误而引起的占35%左右。为避免危险驾驶及可能导致的道路交通事故,国内外部分地区逐步将安装DMS列入法规。据悉,欧盟将在2022年实施一项新规,要求把驾驶员疲劳和注意力分散预警等安全驾驶技术作为新车标配。
”除了政策外,随着汽车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主机厂及Tier1对DMS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在政策和市场双重促进下,座舱感知系统正在向好发展。”MINIEYE座舱事业部负责人杨一泓说到。据了解,MINIEY从2017年推出第一代DMS产品,至今装车量已超过10万台。
2、消费者对车辆安全重视度升级。随着汽车保有量增多,消费者对驾乘安全重视度提升,尤其是儿童乘车安全方面。根据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从1998到2019年的21年间,美国有853名儿童被锁车内因高温导致死亡,“无意遗忘”的事故比例高达87%。国内由此而导致的悲剧亦时有发生。如果车辆有相关提醒功能,在消费者购车时无疑将是“加分项”。
3、汽车座舱智能化大势所趋。智能座舱是消费者体验十分直接、感知强烈的智能化科技,尤其是人车交互方面。这当中除了目前较为普遍的语音交互外,肢体交互体验亦正成为车企开发的重点。
“此前,行业对座舱的认知和需求较为单一,且受限于智能化水平,交互体验多处于简易功能开发。得益于汽车芯片发展,现今座舱由五年前的‘硬件+被动交互’转变为‘硬件+算法+主动服务’,为满足座舱新的定义和智能化趋势,感知技术势必会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杨一泓指出。
总结来看,无论是DMS、OMS还是交互体验因涉及车辆安全,目前市场需求均处于上升期,后期规模性增长已是大势所趋。
机遇背后,技术可靠性面临挑战
尽管市场前景广阔,但因涉及安全性,市场对座舱感知系统的识别及计算精确性及可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首先,驾乘人员监测方面,由于人尤其是儿童的行为是灵动的,随意性较大,且身高体型不同,这给视觉识别技术带来较大考验。另除了识别人之外,能否同步识别其他物体如宠物、手机等亦成为行业攻克的难点。
其次,人车交互方面,目前语音、触碰这些交互已经相对成熟,但它们也有各自的弊端,比如语音交互需要明确的指令,触碰交互则需要很高的学习成本。于是,无触碰交互如手势交互引发车企及供应链企业关注,宝马、大众、奥迪、奔驰等量产车型都或多或少加入了手势识别技术,大陆、伟世通等科技巨头也在持续发力。在实现方案上,光飞技术(通常又被称为ToF技术)因不需要计算机视觉方面的算法而被大多企业采用,不过该技术存在分辨率低、功耗大等缺陷。
还有一点是,不同车企所采用的嵌入式平台不同,同时座舱内摄像头的位置设计亦不同,如何满足车企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亦成为行业思考的方向之一。
针对以上痛点和难题,一些技术提供商已取得一定突破,如MINIEYE I-CS围绕目前行业难点展开,目前已实现了从研发、验收到交付能力全面升级。
技术突破与进展
相关资料介绍,MINIEYE从2017年开始进行智能座舱感知技术的预研,2019年专门成立了座舱事业部,致力于相关技术的深耕。对于创新技术MINIEYE I-CS具体如何实现高精度监测和灵活适配,杨一泓在接受盖世汽车采访时进行了详细介绍。
驾驶员监测功能实现方面,杨一泓指出,疲劳状态绝不是通过闭眼N秒、打哈欠N个来监测的。“针对个人驾驶场景,I-CS打造了一套完善的且符合欧盟标准的疲劳监测系统,能够实时监测驾驶员头部姿态、眼睑开闭程度、视线方向以及眨眼频率等多维指标,并根据不同行为特征实现疲劳程度的量化分级,及时进行预警或终止危险驾驶行为,减少事故发生。”
另外,在驾驶员监测方面,MINIEYE I-CS还具备无缝入车和安全接管的功能。据介绍,I-CS有一项核心技术“Face ID活体检测”,通过摄像头与活体检测算法的协同运作,驾驶员可实现无感上车、身份识别等功能。同时,I-CS还拥有两套视线方案,视觉感知精度可提升3倍,能判断驾驶员视线是否落在前方路面、中控、AI助手、内后视镜等7个注视区内。通过对驾驶员的注意力分析,确保在关键时刻,驾驶员能够及时接管自动驾驶状态中的车辆。
乘客监测功能实现方面,“I-CS通过综合分析人脸属性、人体骨骼比例以及身长信息,能够准确判断成人与儿童。当识别到儿童,系统将主动触发儿童看护功能,持续对儿童进行状态、行为监测,并实时反馈给前排家长,提醒其采取必要措施。一旦有儿童被遗忘在车内,系统将提醒驾驶员返回,若长时间无响应则立即报警。”杨一泓指出。
除了人外,MINIEYE I-CS还可以检测遗留在车内的个人物品,如手机、钱包和笔记本电脑,以及遗忘在车内的宠物等。
人车交互功能实现方面,面对当下座舱功能学习成本高、操作复杂的问题,MINIEYE提出自然身体语言(Intuitive Body Language)的底层交互逻辑,遵循“人车交互应该像人与人交流一样自然流畅”的理念,充分利用直觉式肢体动作,如点头摇头、手掌挥动、大拇指点赞等,轻松完成便捷高效的交互功能。值得一提的是,I-CS所实现的交互识别全部基于2D红外摄像头进行高难度算法分析,弥补了ToF分辨率低、功耗大等缺陷。
除了以上功能外,据了解,I-CS还打通了前后排的互动空间,借助视线、手势、头部动作等多种自然身体语言的交互方式,可实现多人娱乐功能。在此场景下,智能座舱的功能权重不再局限于靠近中控的前排,舱内用户都能感受到主动式服务的全新体验。
在解决技术痛点的同时,杨一泓指出,MINIEYE I-CS还可以提供产品以外的更多附加价值,以助推车企及一级供应商缩短产品商业化落地时间,具体如下:
全栈自适应:MINIEYE可根据主机厂与一级供应商的不同需求,提供灵活封装的软件解决方案。可适配多摄像头模组及位置、支持CPU/GPU/DSP方案,并拥有移植不同嵌入式平台的成熟经验。
高性能计算:I-CS自主研发的加速器可以根据硬件特点,对其常用的神经网络模型进行优化,使其在有限的嵌入式平台资源上高效运行。这项自研技术对集成式座舱方案中的资源分配和算力占比更加友好,并为未来OTA升级奠定了良好基础。
开发工具链完备:基于成熟的研发体系,MINIEYE建立起一套完备的自研开发工具链以及数据半自动标注平台,通过多项真值系统和可视化测试工具,为I-CS的定点量产和配套验收提供了扎实的技术支撑。
未来技术趋势
对于智能座舱感知技术未来趋势,杨一泓透露,未来几年,I-CS将着眼提供更多模态、更智能的感知方案,融合多种传感器,为智能汽车提供更多更丰富的软件服务。
在杨一泓看来,智能座舱的未来发展趋势一定是多模态不断融合的,因为任何一种模态都有自身的缺点,只有多模态共存,才能够解决更多的用户需求,真正提升座舱体验。而在多模态中,视觉感知将会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总体而言,座舱感知所承担的角色,在前期是学习用户、了解用户,对用户的习惯爱好进行分析积累,而到了后期,所实现的则是观察用户、感知用户,对用户提供主动式服务。只有被动式交互与主动式服务结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智能座舱。”杨一泓说到。
(原标题:座舱感知商业化加速,MINIEYE I-CS方案获超30个车型定点)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
展开全部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