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傲鲨智能徐振华:连续创业“死磕”外骨骼机器人,当前赛道正处于“加

来源:镁客网
2021/6/29 15:27:46
21119
导读:在徐振华看来,为了更有利于外骨骼机器人的市场推广,轻巧设备和亲民价格关键的两点。
  还记得在《流浪地球》中,靠着那一身单兵外骨骼系统,救援队员轻轻松松就可以提起数百公斤重的“火石”,也是依靠这一装备,最后在人工撞针桥段,救援小队们才能推动那庞大的“顶针”。
 
  当时看完,不知多少小伙伴对这一身装备“心神向往”。而幸运的是,与电影不同,不需要等到世界末日,人们就可以在生活中接触到外骨骼装备了。只不过,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更习惯称它为“外骨骼机器人”。
 
  而就在日前落幕的第七届国际服务机器人产业高峰论坛上,带着对外骨骼机器人神往,镁客网采访了这一赛道的连续创业者——傲鲨智能创始人兼CEO徐振华先生。
 
  外骨骼机器人落地三大应用,工业场景大有可为
 
  傲鲨智能由徐振华在2018年4月创立,主攻工业场景外骨骼机器人产品。但在这之前,他还有两段创业经历,方向也是外骨骼机器人,只不过落地方向却是医疗。
 
  就时间来看,从接触外骨骼机器人开始算起,徐振华已经在这一方向钻研了12年,其中有9年时间里用于研究医疗类外骨骼机器人,所联合创办的2家公司璟和机器人、傅利叶智能也都做到了行业头部。只是,为什么决定第三次创业,并且还是过往没有接触过的工业用外骨骼机器人?
 
  对于这个问题,徐振华给出了两点理由,一点是工业市场的基础更大,虽然医疗和军用市场与工业并列为外骨骼机器人的三大应用方向,但是“在中国,甚至全球范围内,工业基础、市场更大,如果从工业角度进行切入,考虑到落地、推广和销售难易度,将更有利于外骨骼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第二点理由则是对过往产品及业务深思熟虑后得出的结论——在技术、成本等方面,医疗外骨骼机器人即将触碰瓶颈。
 
  比如成本,徐振华表示:“现在的医疗外骨骼及其人动辄就百来万,而我们团队一致认为,一个好产品若想真正被大家接受,并产生社会价值的话,本身价格就应该有一个正常合理的区间范围,如此才有利于产品后面的落地与普及应用。”
 
  也正是考虑到这两点,他们决定这一次换个角度重新出发,也就有了现在专注于工业外骨骼机器人方向的傲鲨智能。当然正如同隔行如隔山,落到产品层面,从医疗场景到工业场景,外骨骼机器人在设计、功能等方面也得有所变化。
 
  徐振华介绍道,医疗康复型外骨骼机器人为“被动型外骨骼”,使用者一般是偏瘫等患者,设计上偏向于约束性的,只有将患者的动作约束限制在合理的位置上,才能带动肌肉、关节等更好地进行复健训练等。
 
  工业场景用的增强型外骨骼则是一种“主动型外骨骼”,在设计上更为强调开放性,在确保不影响人本身动作灵活性的前提下,在由助力需求的位置增加点击,在没有助力需求的地方使用欠驱动或耦合驱动等技术,最终增强人的力量和耐力。
 
  同时,增强型外骨骼在使用过程中更偏向于跟随,在软件上也要全面采用力跟随形态,即检测人的运动状态、外部环境等因素后,判断出人的运动意图,继而由外骨骼进行跟随,并在需要的时候提供助力。
 
  理想外骨骼机器人是什么形态?
 
  了解大概之后再回头看《流浪地球》里面的单兵外骨骼装备,这会是外骨骼机器人最终的理想状态吗?
 
  针对外骨骼机器人的“理想型”,在徐振华看来,当前美国公司SARCOS推出的一款全身型外骨骼产品已经颇为接近,该产品做到了外骨骼部件覆盖全身90%+,能够做到全程助力。此时,外骨骼承担了人的所有力量和负载,人在里面就像一个操作者。
 
  但是他也指出了一点不足——笨重。因为该全身型外骨骼产品的体积是在过于庞大,一旦人的动作过于剧烈或灵活,就不能够做到实时跟随。
 
  而考虑到眼下的市场需求等,全身型外骨骼机器人是一种理想状态,但却并不适用于当下市场的普适需求。由此来看,当前的外骨骼机器人产品,第一大基础要点,就是在保证力量稳定输出的前提下趋向轻巧。
 
  这一点也体现在了傲鲨智能的产品中。
 
  截至目前,成立已有3年的傲鲨智能共有两条产品线、五款外骨骼机器人产品。其中一条线是标准化产品,共有3款外骨骼产品,分别是上肢外骨骼机器人MAPS-U、腰部外骨骼机器人HEMS-L以及下肢外骨骼机器人HEMS-GS,面向工厂流水线、物流搬运、建筑业、行李搬运等场景。
 
  就在去年,一则饿了么外骨骼机甲送外卖的新闻出现在热搜,其中所参与测试的外骨骼机器人就是傲鲨智能的下肢机器人产品。该产品具备12个自由度,用户穿上之后,轻轻松松的就能负重50kg徒步至多5小时。过程中,外骨骼机器人本身的重量以及物品的重量将会全部传导到地面。就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若是凑巧的话,大家或许能够看到穿戴着外骨骼机器人产品的工作人员在搬运行李。
 
  傲鲨智能第二条产线则是定制化产品,产品主要为HEMS-HD全身外骨骼机器人、MARIS睿-远程遥操作机器人。其中,远程遥操作机器人主要用于处理人类不便接触或接近的危险物品等,在理想状态下,将能够做到1:1实时复制并执行人类动作。
 
  当然,目前的成果并没有让徐振华和傲鲨智能所满足。在他看来,外骨骼虽然发展了几十年时间,但现在还处于一个赛道加速期,仍是一个新兴行业。这一点也体现在出货量上。
 
  他举例两家日本竞争对手,一家在去年实现4000+套的出货量,另一家在1年半内出货近1.6万套产品。“这些出货量说明,随着产品功能越来越完善、价格逐步走低,以及产品设计上工程细节的增强,外骨骼机器人产品正被大家逐步接受,且需求也确实是存在的。”
 
  与此同时,徐振华也补充道,任何一个好的产品,是需要不断去迭代、升级的,而在傲鲨智能的产品端,除了前面一直强调的轻巧与低成本,他也着重点出了产品的智能化。
 
  “外骨骼产品需要与人进行互动,知道人在干什么,同时也需要与环境做互动,通过摄像头、激光雷达等小型传感器感知外部环境和目标物品,最终判断人的行为,以及提供适当的助力。”此外,徐振华也表示,除了感知、互动,外骨骼机器人还需要“学习”人的运动习惯。这三点也是傲鲨智能将在接下来继续攻克的方向。
 
  无人工厂呼声高,外骨骼机器人会是过渡吗?
 
  镁客网注意到,在采访的过程中,徐振华提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所有客户找到傲鲨智能之前,已经在场景中使用过自动化机器人设备,但是他们依然觉得,仍有相当多环节是机器所不能完全替代的。
 
  说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提到被认定为是未来趋势的无人工厂、黑灯工厂。顾名思义,无人工厂指代一切操作都交由非人类的机器人来执行,至于人类,将不直接参与生产过程,而是作为工程师进行工作。
 
  只不过,若无人化工厂是未来趋势,那么,强调人机协同的外骨骼机器人难道会是无人工厂前的“过渡”产品?
 
  对于这个问题,徐振华的答案是“不”。
 
  他先是站在无人工厂落地可能性角度出发,表示工业机器人已经发展了50多年,但从他接触外骨骼机器人之前的大厂工作经历总结,不管是焊装线、涂胶线上的机器人,亦或是现在的视觉识别,都没有走出“结构化场景”,所谓的机器人、智能技术所处理的依旧是结构化场景内的结构化任务。 与此同时,就全球制造产业中,工业机器人的占比也仅仅是个位数。
 
  “这说明两个问题,第一,工业机器人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第二,有些场景无法用自动化设备去替代。”徐振华接着补充道,傲鲨智能的团队此前已经跑过大量一线场景,发现在一些场景中,机器人就是无法去替代人类,无论是汽车制造、家电制造、航空制造等拥有大量柔性化人力参与需求的大厂,还是在某些以定制化产品为主的小工厂。
 
  他指出,工业一共有三种状态,第一种是非标自动化,也就是定制化机器人,效率高,但是灵活性差;第二类是工业机器人,可以应对一些变化,但是受到工装定位等因素的桎梏,灵活性上虽有增强但尚有欠缺;第三类是人工,或者说人机协作设备,灵活度最强,但在效率、速度、成本上可能差一点。
 
  站在整个工业制造场景的趋势来看,“这三者未来必然是共性存在的,只能说工厂需要在自动化部署于成本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毕竟即便是自动化,也只是在前期较人工有成本优势,发展到后期,成本依旧会上升。”
 
  此外,站在客户的角度,徐振华表示,“客户最终要的是好品质的产品、一个质优的解决方案,至于过程中是采用全自动化,还是人工,其实并不太关注。此时,只需要由工厂主在成本与质量之间寻找平衡点。”
 
  总结来看,在徐振华眼中,外骨骼机器人作为一种人机协作设备,并不是一个过渡产品。相反,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它将和机器人、全自动化设备进行互补。
 
  最后
 
  截至目前,国内从事外骨骼机器人赛道的企业还不是很多。有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外骨骼机器人市场达620万元美元,2018年超过4000万元美元,是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个还未爆发的蓝海市场。
 
  当前,成立3年的傲鲨智能已经与去年正式上线外骨骼机器人产品,售价万元级别,较之动辄数十万、上百万的医用外骨骼机器人,这个价格十分“亲民”了。
 
  此外徐振华表示,就产品层面,芯片层面之外,傲鲨智能几乎所有的核心技术产品都是自主研发的,包括一些散装的定转子电机、编码器等都自主开发设计后与供应商合作生产,一方面减少成本,另一面可以减少产品在底层技术上受到的限制。
 
  同时,“我们在过去做了相当多医疗外骨骼机器人产品设计,因而对人体结构具备一定的了解,这也将有利于形成我们自己的优势。”
 
  就在去年11月,傲鲨智能完成了数千万元的Pre-A轮融资,由九合创投领投,英诺天使与明势资本跟投。至于新一轮的融资计划,徐振华也坦言,有准备中但还没有具体计划,欢迎大家关注我们与合作交流。
 
  (原标题:傲鲨智能徐振华:连续创业“死磕”外骨骼机器人,当前赛道正处于“加速期”)

热门评论

上一篇:雷诺与远景动力等企业达成电动汽车电池合作协议

下一篇:新锂电技术路线来了,宁德时代即将发布钠电池!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