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12亿小目标之后,移动物联网产业的增速将如何持续?
- 来源:物联传媒
- 2021/1/18 11:32:18
- 22126
如果要给2020年的通信行业附加一些关键词的话,那么我首先会想到新基建、科技贸易战、移动物联网、NB-IoT、5G……
去年年初那场突如其来却又旷日持久的疫情,它对各行各业都非常具有破坏作用。可即便如此,2020年,我国通信行业仍然划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所取得的成绩着实值得拿出来说道说道。
那么,我们不妨从NB-IoT、Cat.1、5G、卫星通信、WiFi、LoRa、蓝牙等多个维度来看看全新我过通信行业所取得的亮眼成绩。本篇首先展示的是移动物联网相关的成绩。
在2020年上半年,工信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移动物联网全面发展的通知》,《通知》提出到2020年底,实现移动物联网连接数达到12亿。而根据我们调研的信息来看,移动物联网的连接量达到了这个目标。
目前来看, NB-IoT、5G、Cat.1这三大连接技术的部署量正在齐头并进,可以预见,未来几年之内,中国的移动物联产业将会依然保持高速的增长。
NB-IoT
自2016年,NB-IoT核心标准冻结以来,经过这几年的快速推进,我国NB-IoT产业已经进入了稳定发展的阶段,部分细分行业应用也已经相对成熟。
若想了解NB-IoT的发展情况,不妨从NB-IoT芯片、基站、模组以及行业应用等层面来看看,截止2020年底NB-IoT的建设情况:
NB-IoT芯片
NB-IoT芯片作为整个产业的起点和核心,随着应用的拓展,NB-IoT芯片需求量日益旺盛,2020年发货量比2019年增涨1倍以上,并且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了芯片生态圈。针对中国市场上各主流NB-IoT芯片厂商量产芯片情况,物联传媒根据公开资料做了简单的梳理:
NB-IoT基站
截至2020年底,我国已建成NB-IoT基站超过90多万座,其中中国电信NB-loT基站位居第一,2020年底保有量为46万座;中国移动位居第二,为35万座;2020年底中国联通NB-IoT基站保有量为10多万座,位居全国第三。
NB-IoT模组
5G NB-IoT模组在产业链上的重要性也是无可比拟的,其在技术及市场两个层面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经过该环节实现将5G NB-IoT技术从芯片完善成产品与方案;另一方面需要深入理解各个细分应用领域特征,以便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
针对目前国内市场上认知度较高的5G NB-IoT模组,物联传媒根据公开资料做了如下的梳理:
NB-IoT应用
早在2020年10月前,NB-IoT连接数就已经达到了1.4亿,仅中国这一市场也早就突破了1亿的NB-IoT终端数量。细分领域上,NB-IoT气表、水表等头部应用双双突破2000万,NB-IoT烟感、电动车等应用也分别接近1000万规模。此外,越来越多的行业加入NB-IoT产业,出现了共享白电、智慧路灯、智慧停车、智慧农业、智能门锁、智能跟踪等一大批百万级的应用。这些应用目前正由点及面,向全国范围内拓展。
5G
2020年是5G商用元年,5G相关建设如火如荼,产业链上的企业也紧跟行业的步伐。
5G芯片
5G设备中所有相关的5G通信芯片都可以称为5G芯片,当然,常见的5G终端就是手机。在4G时代,芯片有六大玩家:高通、MediaTek、三星、华为海思、紫光展锐、intel。而到了5G时代,intel终于发现自己不是搞基带芯片的料,忍痛把基带芯片业务出售给了苹果,因此,目前的格局变成了:高通、MediaTek、三星、华为海思、紫光展锐、苹果。
注:由于麒麟芯片已经停产,因此在此不列出。
5G基站
5G据近期工信部统计数据,2020年大概新增了58万个5G基站,推动共建共享的5G基站33万座,这也意味着年初定的目标已经圆满完成,基本已实现所有的地市都有5G覆盖,5G终端连接数突破了2亿,同时5G SA独立组网商用也如期发布。
从运营商的角度看5G基站建设,截止到11月份,已经开通38.5G万座5G基站,提前超额完成了2020年度目标;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共建的5G基站也达到了36万座。此外,中国广电作为第四大运营商,预计2021年与中国移动共建共享40万座5G基站。
从全国各省市5G基站建设的角度看,各省市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5G基站建设,截止2020年年底5G基站建设情况如下:
注:部分省市缺乏相关数据暂未列出
5G模组
随着5G网络的规模商用,5G对于各行各业的重要价值已经成为了业界共识。5G模组作为承载5G终端接入网络的关键部件,其较高的开发难度、过长的开发周期和多样化的行业需求成为了制约5G在行业规模应用的瓶颈。
针对目前国内市场上认知度较高的5G模组,物联传媒根据公开资料做了如下的梳理:
5G应用
除了5G网络建设加快以外,5G应用创新也快速推动。5G网络的飞速发展带动了5G终端及产业融合应用生态的完善,而随着5G赋能垂直行业领域的增多,多样化、差异化的垂直行业融合应用需求又反过来推动5G网络技术的演进和发展。截止目前,5G已在港口、机械、汽车、钢铁、矿业和能源等行业和领域的应用发展,在物流运输、工业互联网、车联网、医疗、教育、公共安全等重点领域的应用正加速推进。
Cat.1
在LTE发展初期,Cat.1并未被受到业界高度关注。直到这两年2G/3G的退网趋势已定,反过来成就了Cat.1的崛起,这也使得Cat.1在2020年走红了一波。
Cat.1芯片
早在2016年,高通就发布了专门针对物联网应用的Cat.1芯片MDM9207-1。但是直到目前,推出Cat.1芯片的厂商仍然不多,主要有高通、紫光展锐和翱捷科技等几家。此外,据了解,国内也有移芯等芯片厂商正在研发Cat.1芯片。
Cat.1模组
随着有更多模组厂商加入进来,Cat.1模组价格不断被拉低。据了解,目前市场上的Cat.1模组价格已经迅速降至45-60元,甚至有30元的超低价报出。而且,由于市场玩家众多、竞争惨烈,未来Cat.1模组的价格还有可能继续下降。
目前已有不少模组厂商推出了Cat.1模组产品:
Cat.1基站
Cat.1模组的一大特色是可无缝接入现有LTE网络当中,可基于成熟的LTE网络部署,无需重新铺设网络即可完成Cat.1的升级,推广Cat.1无需重新布网即可完成新旧更迭。据工信部通信业公报数据显示:到2019年底,4G基站多达544万座。
Cat.1应用
相比NB-IoT,Cat.1在网络覆盖、速度和延时上均有优势;相比传统的LTE Cat.4模组则拥有低成本和低功耗优势。同时,Cat.1适配于当前国内的4G网络,非常适合运用在对性价比、时延性、覆盖范围、通信速度有要求的运用场景。可广泛应用于共享设备、移动支付、能源计量、工业控制、儿童手表、公网对讲、资产与物流追踪、车载运输、无线广告等低速率场景。
结语
说要移动物联网,除了前文所涉及的NB-IoT、5G、Cat.1以外,不得不提一下,2G/3G退网进展。
关于2G/3G退网,三大运营商紧锣密鼓进行中:早在2018年4月份,中国联通就已打响国内2G退网的第一枪。中国电信紧随其后,同年发布了相关公告,正式拉开2G退网进程。两年后,中国移动也发布的2G退网公告,明确NB-IoT、Cat.1技术将承接2G物联网业务,并在2020年底前停止新增2G物联网用户。
可见,NB-IoT/ Cat.1/5G取代2G/3G是历史的大势所趋,完全取代只是时间的问题。未来NB-IoT、 Cat.1和5G将成为驱动未来物联网连接技术发展的"三驾马车",合力引爆IoT产业。
那么,业界究竟有谁正在这驾马车上乘势而行?或许来IOTE·2021物联网展会可以告诉你答案!
IOTE2021物联网展将分别在上海与深圳两座物联网核心城市举办,是一场关于物联网产业链完整的展示,涵盖了物联网感知层,网络传输层,运算与平台层,以及应用层,是整个物联网行业的年度盛会。
IOTE 2021上海站:
时间:2021年4月21-23日
地点:上海世博展览馆3号馆
规模:700+展商(IOTE+NEPCON CHINA),50000+观众
IOTE 2021深圳站:
时间:2021年8月18-20日
地点:深圳福田会展中心1、2、4号馆
规模:800+参展商,12万+观众
通信作为物联网重要的环节,通信领域的玩家自然也是IOTE 202重要角色,目前已上车的企业有:
美格智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艾拉物联网络(深圳)有限公司
奇迹物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厦门骐俊物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厦门星纵物联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移芯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市尚远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市唯传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云里物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利尔达物芯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贝锐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智联安科技有限公司
骁强云物联网(深圳)有限公司
志芯微电子有限公司
上海磐启微电子有限公司
上海旦迪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惠州硕贝德无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移芯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有限公司
深圳市广和通无线股份有限公司
厦门四信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卓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市有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济南有人物联网技术有限公司
深圳智嵌物联网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上海移柯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聚英翱翔电子有限公司
深圳百斯特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武汉时波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
现在,我们诚邀您上车!
声明:本文系物联传媒投稿,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稿件真实性请自行判断。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若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处理。图片授权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声明:本文系物联传媒投稿,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稿件真实性请自行判断。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若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处理。图片授权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
展开全部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