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起底11家消防机器人企业,造就“火场逆行者”

来源:高工机器人网
2020/6/12 8:47:32
25595
导读:随着消防机器人的制造技术不断发展,将对消防行业带来颠覆性的改革,之前消防员的冲锋陷阵模式将被消防机器人所取代,未来智能化、自主化将是重要发展方向。
  随着5G、人工智能与城市建设的深度融合,智慧消防的建设也在不断发展。作为智慧消防中的重要一员——消防机器人在近几年因国内外重特大消防安全事故的频繁出现,消防部队和国家各级消防部门已越来越重视消防机器人的应用,不仅将消防机器人写进“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重点发展对象,还逐年增加消防机器人的装备量。
 
  消防机器人作为一种特殊的装备,具备爬坡、登梯及障碍物跨越,耐温和抗热辐射,防雨淋、防爆、防腐蚀、防干扰,遥控行走和自卫等功能,能够代替消防员进入有毒、浓烟、高温、缺氧等高危险性现场完成侦查检验、排烟降温、搜索救人、灭火控制等任务,协助消防人员完成事故现场的数据采集、处理和反馈,在灭火和抢险救援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几年来,生产特种机器人的企业数量迅速增加,如中信重工、国兴智能、大华股份、力升高科、亿嘉和、视野机器人、约翰迪、格拉曼、安其正、金智达、凌天智能等。
 
  中信重工开诚智能
 
  中信重工开诚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始于1991年,是国内能够规模化生产特种机器人的企业之一,历经近30年的研发,目前已形成“应急救援、特种作业”两大系列50余款特种机器人产品及多种行业智能化解决方案。
 
  在消防救援应用领域,产品包括防爆消防灭火侦察机器人、防爆消防侦察机器人、消防排烟机器人、防爆消防高倍数泡沫灭火侦察机器人、排爆机器人、水下机器人等10余款消防类特种机器人产品,满足侦察、搜救、灭火、洗消、破拆等不同火灾现场的需求。
 
  另外,开诚智能还陆续开发了出城市综合管廊巡检机器人、中型水下机器人等20余种单品,涉及消防、化工、电力、水利、市政建设及工程管理、铁路交通等各种危化场所“机器换人”的应用。
 
  目前,开诚智能研制的消防机器人系列产品已全面列装江苏、广东、重庆、浙江、湖南、江西、河南、河北、四川、山东、新疆等地公安消防系统及石油石化企业,并多次参加重大火灾事故现场救援。
 
  据了解,开诚智能在全国部署了鑫科机器人、鑫扬特种机器人、信阳中重特种机器人等八大特种机器人研发、生产、销售与服务基地。
 
  国兴智能
 
  山东国兴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15年成功转型,研发生产销售特种机器人系列产品。国兴智能是中国较早研制特种机器人的厂家,也是目前国内获得国家防爆电气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认证,具有防爆合格证的厂家,已为消防、新能源、军工、环保等领域的上百家企业提供解决方案。
 
  该公司致力于成为高危复杂环境中国内外的特种机器人及配套底盘供应商,目前有防爆系列、消防系列、环保系列、新能源系列、军工系列、通用底盘、配套零部件6大类产品,具体包含了防爆消防灭火机器人、防爆消防侦察机器人、消防排烟机器人、水路两栖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反恐排爆机器人等40余种产品。
 
  国兴智能的消防机器人具备在危险爆炸性环境全天候执行消防侦察工作的能力。在火灾事故中,其消防机器人能够在易燃易爆环境中识别潜在危险,并通过专业人员的远程遥控操作,可在不供水的条件下替代消防战士长时间深入危险的高温火场全面侦察火情,帮助消防员们及时获取火场的第一手场数据信息的同时,有效提高了消防员们在应对易燃易爆火灾的能力。
 
  大华股份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基于视频业务,延展了机器视觉、专业无人机、智慧消防、RFID及机器人等新兴视频物联业务。
 
  大华股份在传统消防装备的基础上,推出实战智能2.0消防灭火机器人、油动消防排烟灭火机器人、防爆消防机器人和无中心、自组网的MESH通讯设备,可应对不同场景进行智慧救援,提升应对火灾实战能力。
 
  其中实战智能2.0消防灭火机器人具备无缝对接指挥平台、热成像传输、高压水炮全自动定幅喷射灭火、全地形履带式底盘智能避障等特点,可实现1.3km远距离操控灭火。该消防机器人搭载的环境探测传感器,可实时侦测现场有毒、可燃气体,消除消防安全隐患,曾参与过杭州多区实战灭火。
 
  力升高科
 
  北京力升高科科技有限公司业务涉及智能机器人相关的机械、电子、热能、通讯、人工智能等领域。
 
  具体产品包含耐高温消防灭火机器人、耐高温消防侦察机器人、耐高温消防侦察子母式机器人、中型油动力消防灭火机器人、消防侦察灭火机器人、防爆巡检机器人。
 
  该公司推出耐高温消防机器人系列,实现耐1000℃高温,适用于油气田、炼油厂、输油/输气管道、化工厂区等各种潜在危险爆炸场景。
 
  视野机器人
 
  香港科技园公司创业培育计划旗下的视野机器人有限公司于2009年成立,作物病虫害监控无人机和森林防火监控机器人系其公司的两大“产品”。该公司在2013年首次推出智能火险监控报警机器人,2015年在4大洲卖出超100台智能火险监控报警机器人。
 
  视野机器人于2015年完成天使融资和A轮融资达3000万元。同年,该公司防火监控机器人系统先后在广州、济南、长春等10个城市投入使用。据了解,该防火监控机器人系统可同时适用于深山及城市,由于人口和设施密集,大城市对于火情精准定位的需求更高,可随时监测并传报火情。
 
  亿嘉和
 
  亿嘉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致力于智能机器人的研发、制造和推广应用,在电力、消防等领域发力。
 
  2017年下半年首次中标南方电网隧道机器人和消防机器人项目,推出消防灭火机器人和城市综合管廊灭火机器人。其消防灭火机器人可实现多种喷射方式,喷水、泡沫自由切换,机器人搭载的摄像头能近距离观测,并进行实时数据传输,配备的侦查功能模块,能为后台指挥系统提供及时、可靠的火场信息。
 
  其城市综合管廊灭火机器人能在管廊中自主运行,实现环境检测、消防预警、应急呼叫、状态数据采集与处理、运行故障报警等功能,并能快速通过防火门、竖井等狭窄区域,适应各类管廊,全面提升管理部门对综合管廊工作环境的感知和工作状态的评估能力。
 
  约翰迪
 
  临沂约翰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2015年成立的新型能源设备制造企业,2019年初制定《机器人科研项目五年规划方案》,正式进军智能科技领域。
 
  同年上半年对消防、船舶、工业、排爆、电力、巡检、水下等多领域的机器人及其智能工程机械等产品进行了开发立项,在6月底推出首台消防机器人产品。该公司表示,预计到2020年,将推出五大系列、10余个型号的智能机器人产品投放市场。
 
  格拉曼
 
  上海格拉曼消防装备有限公司成立于1989年,是我国消防车、消防器材和核生化压制、洗消及抢险救援行业的骨干企业,是解放军武器装备承制单位。
 
  2012年,格拉曼将消防机器人研发作为公司的重点工作,目前,已成为聚焦军品、城市主战消防车、抢险救援消防车和消防机器人等拳头产品,覆盖罐式类、特种类、举高类和消防机器人四大类别。
 
  产品包含兼具灭火与排烟功能的“大红牛”、射程超百米的“大黄蜂”和“小黄蜂”、具有灭火排烟和抢险救援的多功能“急先锋”、具有高机动性和通过性的快速灭火能力的“利剑1号”和“利剑2号”、具有强大排烟和暴雪功能的“飓风”等十余种,可满足绝大多数火灾现场的需要。
 
  安奇正
 
  江苏安奇正特种车辆装备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生产消防车辆,消防无人机,消防机器人,侦察机器人等,销售进口消防车、进口消防器材、特种消防车、特种消防器材、消防船舶。
 
  旗下产品包含举升式消防排烟灭火机器人、自吸水消防灭火机器人、电动灭火机器人、消防侦查机器人等7种,可适用于公(铁)路隧道、地铁车站、地下设施与货场、大跨度、大空间场所、石化油库与炼制厂火灾;大面积毒气泄露事故;危险火灾目标的侦查及数据采集等场景。
 
  金智达
 
  泰安市金智达机器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针对机器人特种应用行业提供解决方案的公司,主要提供履带式、轮式机器人底盘、电池动力系统产品及整体解决方案。
 
  旗下特种机器人产品分为消防机器人、巡检侦查机器人、市政排涝机器人、磁吸附机器人、工业型机器人系列,其中消防机器人主要以履带式消防灭火机器人为主,产品应用范围涵盖军工、市政、消防、电力、物流等各种行业。
 
  凌天智能
 
  北京凌天智能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建于2003年,已经登陆新三板,致力于为军队、武警、消防、执法部门、矿山、安监局、石化多个领域服务,产品包括无人机、机器人、无人船、特种装备、应急救援装备、执法装备、煤矿安全装备等装备。
 
  目前拥有涉及公安、消防、安监、应急、城市管网、危化、核化、地震、海事、环保等16大特种领域的系列化机器人,包括灭火排烟侦查机器人、爬楼消防灭火机器人、消防运输助攻机器人、排爆机器人、消防侦查机器人、全向移动侦查机器人等11种。
 
  结语
 
  在如今的火灾救援中,依然是以消防员为主,消防机器人为辅的协作模式。但是随着消防机器人的制造技术不断发展,将对消防行业带来颠覆性的改革,之前消防员的冲锋陷阵模式将被消防机器人所取代,未来智能化、自主化将是重要发展方向。
 
  从来看,消防机器人已经逐渐进入更新换代的发展加速期,正迈向第三代智能机器人产品。相较于国外,我国消防机器人起步较晚,研发、生产落后于日美,大部分消防机器人仍处于智能化发展的初级阶段。
 
  业内专家表示,未来我国消防机器人要想获得大规模的应用,首先得从技术上攻克难关:一方面要掌握机器人本身的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另一方面也亟需在传感、识别、自动导航规划、机器视觉等辅助技术上获得的突破。

热门评论

上一篇:新基建视野之下 网络安全的机遇与挑战

下一篇:加速芯片国产化,我国企业应从何处入手?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