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北京加入新基建队列,全国集结号正式吹响

来源:智能制造网
编辑:林中易木
2020/6/11 11:31:03
58378
导读:6月9日,《北京市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在为自身发展做出顶层设计和规划的同时,也为其他省市打下了模板。
  今年以来,新基建风口大开日渐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受到疫情影响以及形势的倒逼,年初我国便开始强调新基建,并在4月由发改委确立了发展的主要范畴。在不久前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建设新基建再次被重点提及,在此背景下我国各地也是开始了紧锣密鼓的行动。
 
  其中,广州和上海无疑是行动为迅捷的两大省市。早在3月份,广州市就发布了《加快推进数字新基建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征求意见稿),同时辖内黄埔区等三区也联合发布了“新基建10条”产业政策 。而上海则于4月发布了《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
 
  至此,北上广队伍中北京还没有动静,大家也是纷纷将目光投向了它。而作为首都城市,北京也没有让大家等太久!6月9日,《北京市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在为自身发展做出顶层设计和规划的同时,也为其他省市打下了模板。
 
  北京新基建关注三方面六大点
 
  那么,作为一份首都级别的新基建发展顶层设计方案,它具体讲了些什么呢?
 
  经过细读和深挖,笔者发现北京的新基建发展主要聚焦“新网络、新要素、新生态、新平台、新应用、新安全”六大方向,通过稳抓算力、数据、普惠AI等数字经济关键生产要素,瞄准“建设、应用、安全、标准”四大主线来谋划推进。发展囊括了底层技术、产业链和应用三大方面。
 
  其中,方案对新型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很多量化指标,例如2020年要实现5G基站新增1.3万个;新增千兆用户5万户;三年内铺设网联道路300公里,建设超过300平方公里示范区;到2022年新建不少于5万个电动汽车充电桩等等。这些指标让我们看到了未来工作的重点。
 
  同时,北京新基建应用的一大与众不同点,是更多聚焦于政务领域。不管是新网络建设中的政务专网,还是大数据平台建设中持续向各区街道以及乡镇等基层单位赋能,甚至着重强调的智慧政务应用,都表明作为首都城市,政务领域是其新基建发展过程中不容忽视、至关重要的一点。
 
  除此之外,北京的这份行动方案总体来说非常全面和详细,几乎将技术、产业、生态、应用、配套和问题等都考虑了进去。在此背景下,我们有理由相信三年后北京能成为一个网络基础稳固、数据智能融合、产业生态完善、平台创新活跃、应用智慧丰富、安全可信可控的数字化新城市。
 
  与上海广州相比存在明显异同
 
  当然,既然眼下北上广都已经出台了自己的新基建政策,免不了就要拿出来比较一番。那么与更早布局的广州和上海相比,北京的规划又有何异同呢?
 
  综合三地方案,同的方面显而易见,那就是他们发力的领域基本一致。不管是5G、千兆固网、工业互联网还是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智能末端配送,都是他们共同关注的焦点。除此以外,卫星互联网、区块链等领域重要性也在不断提升,这与各领域发展所带来的价值影响密不可分。
 
  而在异的方面,三地布局的侧重点和角度又各有不同。例如相比上海主推的新网络、新网络、新平台、新终端,北京更多了新生态和新安全两大内容。不仅方案覆盖面更广更完善,同时也表明北京站在首都的立场,相比上海侧重经济价值与利益,其更加关注系统生态和安全要素。
 
  除此以外,广州和上海都在方案中公布了具体的新基建项目,而北京却没有。5月份,广州一口气推出了总价值1800亿的新基建订单,同时上海也表示未来三年将实施第一批48个重大项目和工程包,预计总投资约2700亿元。相对来说,北京的规划在项目上丝毫未提及,不免可惜。
 
  后续新基建布局将迎来井喷期
 
  不过,虽然北京没有给出实际的项目,但不排除这些项目已经拽在其手上只是暂时未公布。所以,这一遗憾丝毫不会影响其在战略布局上对全国的借鉴意义。后续,随着北上广三大领头羊都先后完成布局与规划,或许我国新基建建设在更多省市与地方的落地将迎来井喷期与加速期。
 
  毕竟在当前,我们已经见识到了数字经济的强劲动力和显著价值。疫情期间,以云计算、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的大展神威,让数字经济迎来一波逆势增长,也加大了我们对于数字产业化的重视和推动。在此背景下,新基建作为数字经济的基础保障,必然将在今年迎来爆发式发展。
 
  而有了北上广的模板借鉴之后,在具体规划上各省市也有了总体方向,不必再自己摸着石头过河担惊受怕,也能够更加积极的响应国家号召,加速在新基建方面的规划和布局。基于此,大家不妨期待自己所处的省市将何时加入这一队列!并以此早做筹划、抢占发展先机。

热门评论

上一篇:管道机器人疏通“城市动脉” 20亿美元市场可期

下一篇:840亿美元市场待启 教育机器人迎来哪些利好?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