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进出海”恢复几何?
- 来源:高工机器人网
- 2020/6/4 8:57:40
- 24808
从产量数据来看,2020年开局受到较大的外部影响,主要体现在1-2月份的增速上,3月份开始,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速持续回升,4月份产量同比增速26.6%,是为数不多同比增速超两位数的细分领域之一[其他行业有集成电路(29.2%),发电机组(48.0%),微型计算机设备(26.2%),金属切削机床11.4%)]。
产量数据的提升,映射的是生产端,即供给端的产能恢复,交付的大部分是去年末的订单,说明中国下游市场的复工复产已经基本恢复正常,机器人的交付正在陆续进行;从市场端口的需求来看,下游新增订单能否持续需要打一个问号。
受疫情蔓延的影响,发那科1~3月的订单额同比减少10%。该公司社长兼首席执行官山口贤治表示,“欧洲和美国的城市封锁影响突出”,他透露客户的工厂无法运行,交货正在推迟。预计4~9月的销售额将减少24%,降至1979亿日元,营收降幅大于订单的减少幅度。净利润将减少59%,降至164亿日元,与2019年同期相比进一步下滑。
与海外市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发那科1~3月来自中国的订单额增长6%,高于上年同期。
受益于新基建的带动,中国的设备投资正在陆续恢复,但从需求产生到需求释放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传导,同时还要叠加未来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从下游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情况来看,绝大部分行业还处于同比负增长水平,这对于机器人的需求应用来说依然会是不小的挑战。
从进口情况来看,2020年1-4月份,工业机器人进口量持续保持增长态势,其中主要的拉动力来自于日本,日本作为中国工业机器人主要进口来源国,2019年进口占比在75%左右,2020年1-4月份来自日本的工业机器人占比提升至85%左右,虽然受到疫情蔓延的影响,日系厂商依然表现出较为强劲的韧性,其中以发那科、雅马哈为代表。
从出口情况来看,受到春节与疫情的叠加影响,2020年1-2月份出现了小幅下滑,3-4月份逐渐回升,同比增速在30%左右,明显高于上一年同期增速,相较于年初大家对于出口的悲观态度,现实的情况似乎略有偏差。从整体情况来看,似乎“晴朗多云”,但从细分出口区域来看,“阴霾”的影响短期内难以消除。
从出口去向看,2019-2020年同期对比,有增长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亚洲区域,以中国香港、韩国、中国台湾省、越南、印度、新加坡、印尼为主要代表,其中增长较为明显的有越南(178%)、印尼(62%)、中国香港(45%)、韩国(36%);同比下滑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欧美国家区域,其中下滑较为明显的有西班牙(-67%)、美国(-49%)、澳大利亚(-37%)等。需要的注意的是,同为亚洲区域的部分区域亦同比下滑明显,如菲律宾(-100%)、马来西亚(-70%)、日本(-32%)、泰国(-27%)。
冷思考
从数据上看,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似乎已经恢复增长,但从企业的自身角度出发,还有一个为核心的要素不能忽视,那就是需求的匹配与满足,试问如果需求全面复苏是否意味着企业可以直接受益?
工业机器人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行业渗透率持续提升,但不可否认的是,每年大的需求增量还是来自汽车和3C行业,而扎心的是,这两大领域的“坑”已所剩无几,外资几乎悉数占齐,国产寻求在部分细分领域突围的逻辑虽丰满但现实较为骨感。真正在细分领域形成自身护城河的厂商屈指可数,大部分厂商扎堆在中低端领域拼价格,缺乏对客户需求的敬畏以及对产品技术的坚守是国产进步缓慢的主因之一。
出海之路,道阻且长
GGII数据显示,2018年有出口的国产机器人厂商数量22家,2019年有出口的国产机器人厂商数量49家;出海的国产厂商数量翻倍增长,但国产总体的出口量仅增加100台左右,真正形成持续批量出海的厂商寥寥无几,2018年国产厂商(含台资)工业机器人(不含AGV)出口量过百台的厂商有3家,2019年增加到4家,对于海外市场缺乏系统布局是主要的原因,同时,海外市场对于产品的认证与准入门槛亦是国产进入的障碍之一。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
展开全部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