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民法典来了,“AI换脸”是否还能肆意妄为?

来源:智能制造网
编辑:今夕何夕
2020/5/30 10:47:39
49175
导读:民法典草案的一大亮点表现为回应了时代变化和人民诉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个人隐私保护方面,民法典草案也做出了新的规定。在民法典草案正式实施后,“AI换脸”还能肆意妄为吗?
  2020年5月28日,中国首部民法典表决通过,这部法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民法典》(草案)共7编,依次为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以及附则。
 
  作为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志性立法。民法典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人民权利的法律宝典,每位公民的生活和工作、每个企业的设立和运营,都和它息息相关。
 
  使用AI换脸技术伪造他人的脸恶搞,是否侵权呢?
 
  据民法典草案的规定,这是侵犯肖像权的。民法典草案第一千零一十九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无损,或者利用技术信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未经肖像权人同意,肖像作品不得以发表、复制、发行、出租、展览等方式使用或者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
 
  有分析人士指出,《民法典》正式实行后,除了法律另有规定的情况,如果被换脸的人没有同意,而你用了P图、拍摄、鬼畜、绘画、DeepFakes等各种方式处理对方的脸,你就违法了,就算不以营利为目的也一样。
 
  目前,在某些电商平台、贴吧,还有打包出售的换脸视频,甚至还有技术的速成教程内容。而这些不免为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更加简单的犯罪工具。而随着监管技术的进步、监管体系的健全,制作、传播换脸视频等,将会受到更加强有力的规范和治理。AI、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也将保护公民个人肖像权、名誉权等方面得到更为深入的应用。
 
  其实,相对于“换脸”技术本身,更大的安全风险往往集中于人脸信息的收集、存储、加工和传输等环节。目前,“刷脸”支付、“刷脸”认证等已广泛应用在人们生产生活的多个场景中。AI换脸后,用户的面部信息面临着被泄露的风险,不仅可能让用户“丢脸”,还有可能让用户丢钱、丢信用等。所以在使用“AI换脸”时,民众还是应该保有一定的警惕心理,以免上当受骗。
 
  在日常生活中,用户在“换脸”时,不仅可以将自己的脸植入某影视剧中,还可以将视频中自己的脸换成演员的脸,甚至将不同演员的肖像互换。有专家指出,如果换脸后演员的主要面部特征被保留,公众据此可以直接辨认出对方身份,此举就可能侵犯明星的肖像权。
 
  AI换脸的兴起,一方面意味着图像技术日趋成熟,另一方面也面临 “AI黑产”带来的系列问题。对此,一些企业已开始积极进行技术研发活动,力争打击“AI黑产”,帮助广大用户识破“换脸诡计”。例如,百度。目前,百度已开放线上合成图检测接口,并努力持续优化针对不同落地场景的差异化能力,保障人脸相关应用的安全,以技术打造安全舒适生活。
 
  技术是一把双刃剑。随意使用他人的用“换脸”技术伪造制作不雅视频,终究不能被社会所认可和推崇。在依法治国建设日益提速的当下,每个人都应树立个人隐私保护意识和尊重他人隐肖像、名誉权利的意识,做文明守法的好公民。
 
  “换脸”虽潮,一定要当心法律风险哦~

热门评论

上一篇:以小见大|从工业生产智慧化看智慧经济发展新动向

下一篇:高频通信已成趋势,国产高频通信材料前景如何?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