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农机领域制造业人才“匮乏”之痛如何化解?

————多渠道、多方式创造人才供给
来源:农机网原创 四夕
2020/1/6 14:48:21
22070
导读:面对巨大的人才缺口,农机企业乃至整个制造业企业又该怎么办呢?内外联动,对内加强赋能和激励,对外加强招聘合作,多渠道、多方式创造人才供给。
  中国制造业从无到有70年,那些曾经听到“made in China”就皱眉头的人,如今也难以忽视“中国制造”这四个字的分量。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18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世界份额超过28%,中国成为驱动工业增长的重要引擎。但是,以农业机械领域为例,我国制造业也同时面临大而不强、效益不高、化经营能力不足等问题。
 
  对于企业而言,随着加工利润的减少,只专注于制造难免面临逐渐被边缘化的困境,只有建立自己的品牌才能在全国乃至整个市场中重新夺得话语权。技术研发势必成为行业竞争的焦点,这在根本上加大了对人才的需求。
 
  制造业高新技能复合型人才缺少
 
  10月11日,第三届全国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技能大赛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工业和信息化部人事教育司副司长傅建奇表示,当前我国制造业人才队伍在总量和结构上都难以适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高素质人才占比明显偏低,以工业机器人高技能人才为代表的、既懂制造技术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少之又少”。
 
  “找不到、招不来、留不住”成为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通病”。
 
  以农机行业为例,一方面,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制造、云计算等高新技术在农机领域的应用,企业对相关的复合型人才、科技人才需求愈发强烈,人才缺口大;另一方面,不仅仅是人才,基础技术人才也同样缺乏。对于机械制造业来说,似乎总是难以脱离其工作环境“脏、乱、差”的印象,很多岗位还频繁加班,生活作息被严重打乱,但与此相对应的薪资水平却远低于金融、IT等高薪行业,行业吸引力低。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技术人才还容易被“挖墙脚”,留住人才更是“难上加难”。
 
  6月份《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人才白皮书》发布,对比近三年制造业人才的工龄变化趋势可以发现,制造业人才呈年轻化趋势,2018年底,工龄15年以上的制造业人才比前两年有所减少,而工龄在3年以下的制造业人才比前两年有所增加。截止2018年底,工龄10年以上的制造业人才占比高达40.95%,跟互联网行业相比,制造业8至10年、10至15年、15年以上工龄段的人才均高于互联网行业。
 
  从全国范围来看,制造业从业者的工作年限跨度较长、稳定性较高。但是不是也在侧面指出了制造业人才培养时间长的问题呢?而工龄较低的智能制造人才占比低于互联网行业,或许有两个可能:一是高校教育模式还未完全适应企业用人需求,新一批的技术人才还未步入社会;二是年轻化的智能制造人才流失严重,制造业企业留不住人。不论是哪个原因,人才缺口大的现状毋庸置疑。
 
  智能制造人才重要地位凸显
 
  猎聘大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中国智能制造中人才占整个制造业中人才的35.89%,占比呈逐年增长态势。对比智能制造与制造业人才年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智能制造人才在25至30岁、30至35岁年龄段的人才占比高于制造业,35至40岁、40至45岁、45至50岁、50岁以上年龄段的人才比例均低于制造业,说明从事智能制造岗位的年轻人比传统制造业更多,年龄优势能给智能制造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
 
  这也与智能制造的快速发展息息相关,在我国农业劳动力较为短缺的当下,农业机械化趋势已不可逆转,农业机械逐渐被赋予智慧化特征,不断释放新动能。从无人驾驶拖拉机高速精量播种,到使用无人机遥感技术测试农作物长势、监测土壤肥力,再到变量施肥、变量施药、水肥一体化,后实现实时测产的智能化收获,智能化农机装备成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亮点。
 
  制造业转型升级,促使相关人才需求进一步增加,行业面临巨大的就业缺口。众多企业花招频出,吸引人才,从给高科技人才开出“高价”,股权激励的通行做法到完善配套措施,减轻员工后顾之忧留人。政策也鼓励人才投身制造业,《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对人才培养、对接、培训、管理、评价等多个环节进行顶层设计。各地也根据实际情况出台了制造人才发展细则。
 
  多渠道、多方式创造人才供给
 
  传统的制造业人才以产品技术为中心,更加关注的是提高产品质量、节约生产成本和扩大生产规模;智能制造人才则将会以用户价值为中心,更加注重以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升级实现粘性客户获取,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定制化。这与行业发展趋势也是相符合的,目前,农机行业L型市场走势下,大部分农机产品都向着多品种、多型号方向发展,大中小机型结合,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用户的需求。
 
  面对巨大的人才缺口,农机企业乃至整个制造业企业又该怎么办呢?内外联动,对内加强赋能和激励,对外加强招聘合作,多渠道、多方式创造人才供给。
 
  对外很好理解,从提高技工收入和社会地位、给人才相应的高待遇等方面出发,聚焦重点方向发展汇拢人才。这也是我们在提到人才时首先所能想到的,但是很多企业往往容易忽视对内的人才队伍建设。重视员工福利和工作环境的建设,增加员工的幸福感,有利于减少企业人员流出;深入分析岗位需求变化,加强员工素质和能力建设,将现有人才转化为所需人才;加强产学融合,与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做好人才储备。
 
  《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明确指出要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着力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训。深入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紧密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发展需求,开展技师、技师培训。对重点关键岗位的高技能人才,通过开展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等方面培训以及技术研修攻关等方式,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
 
  结语:《中国制造2025》指出人才是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要坚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只有了解人才分布和人才流通规律,做好人才储备,才能在人才竞争中更具优势,促进整个行业的进步。
 
  (原标题:农机领域制造业人才“匮乏”之痛如何化解?)

热门评论

上一篇:智能化时代,那些即将消失的汽车硬件

下一篇:即将迎来全面商用的5G,你真的都了解吗?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