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换脸”一夜爆火你知道“丢脸”的后果吗?
- 来源:智慧安防网
- 2019/9/6 8:59:05
- 23605
近日,一款换脸软件刷屏了社交网络。通过这款软件,用户可实现与明星换脸,“一键”进入明星出演的影视片段中,过把戏瘾。然而,随着这款软件火爆网络,大家也开始关注其背后涉及的隐私、肖像权等相关问题。
“换脸”有风险 个人信息或遭泄露
这款软件在苹果应用商店的标语为,“仅需一张照片,出演天下好戏”。该软件使用AI技术,将用户上传的照片,置入平台上用户所选择的影视片段之中,实现用户与“明星”的换脸。
利用这款软件进行“换脸”,首先需要用手机号动态验证码进行验证登录。换脸时需要进行眨眼、抬头等各种验证,这与刷脸支付时采集的脸部信息类似。
对此,有用户在社交媒体上表达了对隐私泄露的担忧。如果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这个技术,盗取了用户换脸的信息,包括其它的个人信息,一旦匹配成功了,轻则是诈骗,重则的话有可能用户的账号、密码洞开 。这样一来,不仅“丢了脸”,还可能丢了钱。
法律专家 岳屾山:
这里面确实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这个软件如果被不法分子所掌握,就很可能造成危险。现在,国内很多应用在索要用户信息方面都很野蛮,过度要求用户提供信息,这是一个通病。用户在使用时要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也应该遵法守法,按照法律的规定来收集信息;监管部门也要出手,对于不规范的行为及时予以制止,进行规范。
AI换脸曾被利用制作淫秽视频
AI换脸技术被公众注意,还因为其先前被应用于制作淫秽视频。多家外媒曾报道“Deepfake”和“DeepNude”在国外引起的热议,据美国《纽约时报》报道,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利用该技术制作名人的色情视频,AI换脸正在引起恐慌。英国《卫报》称,此类软件是“对未来可怕的一瞥”,显示了对人工智能未来可能造成的伦理问题的担忧。
AI生物识别要把控好“度”
AI换脸已经不是新技术,以刷脸支付为代表的生物支付也也是目前的主流,如今我国生物识别技术处于先进水平,从事该行业的企业超过1000家,2018年市场规模超过1000亿元以上。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就是采集每个人外貌作为模板保存,使用时再次对相应外貌进行实时采集并快速对比进行身份认证。各种生物特征技术的区别,在于对采集的“外貌”有所选择,有的选择采集指纹,有的选择采集人脸,有的选择采集虹膜。
无论采集什么“外貌”,这些“外貌”都有一个共性:人人都有,且人人不同,也就是具有性。随着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大规模应用,特别是人脸识别技术的普及,生物特征信息安全受到了所有人的关注。
对于用户来说,人脸特征信息属于弱隐私信息,人人可见,随时有可能在自身全无所知的情况下被人获取,给人一种不安全的感觉,当人脸特征信息和金融支付账户联系到一起之后,更是影响了用户对账户的安全感觉:“从我的账户里划钱就和拍照一样简单。”
自从人脸识别技术问世之后,各种人脸识别应用层出不穷,有人脸识别厕所、人脸识别跑道、人脸识别马路、人脸识别智能门锁等等。“别管需不需要,能站在风口就行。”伴随着这样的想法,人脸识别信息开始被各种各样的应用采集,甚至滥用。
今年2月,国内深网视界发生大规模数据泄露事件,超过250万人的数据可被获取,有680万条数据疑似泄露,包括身份证信息、人脸识别图像、图像拍摄地点等。此事在网上掀起了滔天巨浪,深网识别网站一度停止运营,引发了无数风波。
值得一提的是,支付宝8月23日发布了国内“生物识别用户隐私与安全保护倡议”,倡议提出:企业在采集用户生物信息时应遵循“小、够用”原则,防止被滥用。这份倡议共5点,主要从隐私、安全、防止信息滥用、责任与监督、公平等角度,呼吁对生物识别的发展进行规范化管理,来确保行业可控、健康的发展。
面对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风潮以及随之而来的风险,监管也在不断发声。自今年两会起,个人信息安全就成了监管的重点,网信办、工信部、信安标委等部门接连发布文件,《数据安全保护法(征求意见稿)》、《App收集个人信息规范》等等文件都强调了个人信息安全的重要性。生物特征信息无疑属于个人信息当中有价值的部分,属于重点保护范围。
央行科技司司长李伟在文章《冷静看待生物识别技术》中提到,“目前市场热情高涨但尚缺一系列制度设计。”因此需要对生物识别技术加强监管,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以及配套的管理办法和行业标准。
刷脸、换脸带来的风险不言而喻,于用户而言,切勿将个人信息轻易交换,于企业而言,支付宝发布的“生物识别用户隐私与安全保护倡议”值得行业深思!
(新闻综合整理自央视新闻、中国之声等)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
展开全部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