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这个“杀手”不太冷面纱后的人工智能是这样的

来源:中国智能制造网
编辑:月初
2019/1/18 16:11:48
59649
导读:人工智能的发展还在继续,对人工智能的忧虑也在升级。让我们一起梳理人工智能的几大主要“矛盾点”,一探究竟。
  【中国智能制造网 本站原创】在世界主要经济体看来,人工智能是推进第四次工业革命和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是促进本国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各大科技巨头看来,人工智能是推动各领域技术升级与应用突破的关键,是占据未来市场高地的先决条件。

  不过,也有人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与发展,将会带来安全隐患,威胁到人类的利益,甚至是生存。例如,霍金生前曾三番五次表态,“人工智能可能会毁灭人类”;马斯克也曾表明,人工智能可能会成为人类文明的大威胁。而人工智能将逐步取代大量人类岗位,则几乎已经成为业内共识。
 
  一方面,是欢迎、追捧,另一方面,是担忧、恐惧。围绕人工智能所产生的争议持续升温,但谁也没有说服谁。人工智能的发展还在继续,对人工智能的忧虑也在升级。2019年,人工智能领域又将出现怎样的变化?潜在的危机会否迎来爆发?潜藏的契机会否浮出水面?让我们一起梳理人工智能的几大主要“矛盾点”,一探究竟。
 
  人工智能军事化
 
  左传有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从古至今,战争对于任何国家来说,都是关注的焦点,因为这关系着国家的存亡与人民的福祉。所以,着眼战争而强化国防建设,打造强大军事实力,始终是大多数国家的主流选择。进入到近现代时期,科技发展迅速,军事与科技日益融合,推动了军用装备领域的持续突破。
 
  目前,不少国家都开始大力发展自主化、无人化军用装备,如军用无人机、军用机器人等。近年来,主要军事强国进一步将人工智能技术纳入到军事科技范畴,意图以此打造更大优势。为此,世界和平人士以及一些专家学者纷纷质疑人工智能军事化发展的做法,并呼吁禁止研发智能、自主武器。
 
  虽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研发“战争工具”,的确不符合人类和平趋势,也存在着很大的潜在隐患,例如被恐怖分子所利用,或是出现失控现象等。但是,军事科技的发展往往会促进民用科技的进步,人工智能军事化应用并不完全只是用来发展“杀人武器”,其在机器视觉、深度学习、图像识别、生物识别等诸多领域的探索也具有积极意义。
 
  自动驾驶汽车上路
 
  看起来,相对于人工智能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其在汽车产业发展中的价值本不应该受到质疑,然而现实并非如此。自从自动驾驶汽车发展以来,人们就对这一“新物种”抱有巨大期待。众所周知,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初衷是为了解决交通安全与拥堵等问题。可是如今,各国民众对于自动驾驶汽车的信赖感却在持续下滑。
 
  之所以造成这种结果,主要是因为随着自动驾驶汽车测试活动的逐渐频繁,出现交通事故的次数也在不断增加。2018年3月,Uber自动驾驶汽车撞击穿越公路行人致命事故发生后,更是引发了一片哗然。不仅是民众的质疑声陡然升高,而且一些企业也开始反思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与部署问题。
 
  很显然,新的一年里,自动驾驶汽车的发展不会止步,还将一直前行。我们不知道自动驾驶汽车相关事故是否还会发生,但是我们希望在自动驾驶商业化过程中,企业能够将安全放在首位,而不是在“狂热”中迷失自我。另外,法律、标准的完善也需要“快马加鞭”,尽快推进。当然,对于自动驾驶汽车的未来,我们依然抱有期待,其对于交通领域变革以及出行服务体验升级的价值是不可磨灭的,广阔的市场前景也必须把握。
 
  生物识别技术普及
 
  现如今,指纹识别已经不再是受关注的“宠儿”,人脸识别、语音识别正快速崛起,成为生物识别细分领域中的佼佼者。而步态识别、虹膜识别、指静脉识别等其他潜在竞争者,也同样虎视眈眈。说起来,生物识别技术似乎站上了行业风口,可谓是“春风得意马蹄疾”。
 
  在中国,生物识别技术应用场景日趋丰富,已经逐步从安防领域向交通、金融、医疗、公共事业等各个领域延伸,市场规模增长迅速。不过,在大好发展形势下,生物识别技术加快普及而带来的隐私侵犯、信息安全等问题也愈发受到关注。
 
  由于生物识别技术以人类生物特征识别为核心,需要收集大量个人关键生物信息,且这些信息几乎是、不可更改的。这也导致,一旦生物信息泄露,将会造成比数字密码信息泄露更为严重的后果。而现实情况是,在网络安全形势愈发严峻、信息泄漏事件不时发生的背景下,生物识别技术目前还难以保证100%安全,存在着被黑客恶意窃取或是被非法利用等可能。
 
  作为人工智能主要落地场景之一,以及公众隐私保护的重要一环,生物识别的安全保障问题不容忽视。但是安全存疑,并不意味着没有安全。实际上,业内主要公司都高度重视生物识别技术应用的安全性,各个国家也积极利用立法、政策、监管等手段来保护公众生物信息安全。放眼未来,生物识别技术的价值还将持续释放,而保障应用安全也会不断取得进步。

热门评论

上一篇:物联网应用空间逐步拓宽 完善安全体系需多方发力

下一篇:“多云”时代已来临 云技术助力强化网络运行安全性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