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看机器人以导游身份“指点江山”,这正在成为现实!

来源:中国智能制造网
编辑:林中易木
2018/8/23 16:06:19
59487
导读:日前,一位来自国外的设计师Jonggun Kim,推出了一款名为BANDI的导游机器人,其作为人们的私人导游,不仅能够陪伴着游山玩水,还能随时讲解历史人文。
  【中国智能制造网 本站原创】机器人能不能当导游?这个问题随着国内外众多导游机器人的出现和应用,已经得到了解答,而机器人能不能取代导游?这个问题从当前来看虽然还无法给出明确答案,但未来“机器换人”终将是必然结果。
看机器人以导游身份“指点江山”,这正在成为现实!
 
  现如今,机器人能为人们做的事情越来越多,从代替人们参与生产劳作,到照顾人们日常生活起居,几乎涵盖了人们从生产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在广泛的应用之中,有些机器人的出现,不单单只是便利了我们的生活,更是突破了我们的想象。
 
  日前,一位来自国外的设计师Jonggun Kim,就推出了一款名为BANDI的导游机器人,其作为人们的私人导游,不仅能够陪伴着游山玩水,还能随时讲解历史人文,无疑给了人们眼前一亮的感觉。
 
  据了解,这个小车一样的导游机器人,只需要通过按钮进行召唤,其便能给出景区地图,并陪伴你一起游览,期间还可与人进行交流互动。
 
  且不说机器人的讲解能力如何,光想象着拥有一个私人机器人导游那感觉就应该很不错,未来个人出行旅游既不用担心无人陪伴,也无需再为找导游和找团而费尽心思,可谓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旅行需求。
 
  导游类机器人早已出现
 
  其实,导游机器人这并不是出现,早在几年前,国内外就已经有导游类的机器人出现在了各大景区之中。
 
  在2015年的时候,机器人产业发展十分成熟的日本就推出过人形导游机器人,其精通三国语言且能进行人机对话,于同年12月在东京都港区台场的一处旅游咨询处正式上岗,并计划一直服务到2020年东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召开。
 
  同样在日本,今年5月份京阪巴士公司将导游机器人应用到了观光巴士之上,只要巴士靠近景区,机器人就会通过文字进行自动导游,该公司已经计划在2019年春节前将这些巴士正式投入使用。
 
  而在国内,今年1月份贵州天河潭景区出现了智能旅游机器人“小美”;同年5月份扬州瘦西湖亮相了首款智慧旅游机器人“旺宝”;8月初龙岩武平县梁野山景区也出现了智能机器人导游......除了这些旅游风景区之外,一些博物馆、展览馆等景区也相继出现了导游机器人。
 
  不过,这些机器人与文首提到的BANDI有所不同,它们大部分不具备行动能力,在陪伴属性上有所缺陷,它们主要负责在景区提供定点讲解、指路、推荐等服务。
 
  机器人取代导游靠谱吗?
 
  既然现在的导游机器人存在缺陷,有人就可能会问机器人是否真能取代导游,其实,对于这个问题,早在2016年的旅游互联网大会上,相关领导人就给出答案,在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的情况下,机器人导游完全可以取代现在的导游。
 
  笔者对这一观点基本表示赞同,首先机器人取代不是现在而是未来,其次机器人的确能够取代导游,而至于原因,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首先从时代发展趋势来看,在机器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日渐兴起的情况下,智能化、智慧化转型升级正在成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方向,旅游行业也不例外。而当前机器人已经在工业、农业、金融等各大领域获得了实践应用,发展已经较为成熟,因此利用机器人助推旅游行业智慧化升级是未来的主要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机器换人”是迟早发生的事情。
 
  其次从旅游行业大环境来看,在当前人们消费水平普遍得到提升的情况下,大家的旅游需求越来越多,国内旅游业发展十分迅猛,由此产生的对导游的需求也比较旺盛。而导游行业由于从业门槛较高,人才培养周期较长,基本属于供不应求状态,这样的情况下,导游机器人能有效缓解当前局面。
 
  后从导游机器人自身发展来看,当前导游机器人同样可以胜任景区介绍讲解、定位导航指路、景区宣传、提供游客服务等多种任务,虽然在灵活性、自主性和交互性上略有不足,但其具有一定实用性、效率性和较低的成本,相比而言能够替代一些导游的基础性和简单性的工作。
 
  未来还有巨大发展空间
 
  从上述三点我们可以看出,导游机器人在旅游行业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加大,未来对于人类导游进行取代也是必然结果。
 
  但回归现实,导游机器人的应用依然处于初级阶段,由于自身技术缺陷导致的应用问题也不在少数。其中,自动移动和灵活性受限,人机交互和情感交流功能不足是制约导游机器人发展的两个重要缺陷。
 
  未来导游机器人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就需要企业通过研发突破技术壁垒,再通过多种科技的融合加强智能性,然后与旅游业达成良好合作关系,在实际应用中让导游机器人获得完善与发展。总而言之,导游机器人的发展潜力还很巨大,但挖掘之路任重而道远。

热门评论

上一篇:消费级无人机将成新智能终端?监管收紧利大于弊

下一篇:“刷脸”成日常“标配” 人脸识别前景几何?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