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自动驾驶立法为时尚早?把握监管与发展平衡是关键

来源:中国智能制造网
编辑:月初
2018/7/17 16:11:20
59138
导读:虽然自动驾驶汽车难以避免发生交通事故,但是相对于传统汽车的事故率,自动驾驶汽车的表现已经堪称。实际上,无论是加强管理也好,促进发展也罢,把握好平衡尺度才是关键。
  【中国智能制造网 本站原创】虽然自动驾驶汽车难以避免发生交通事故,但是相对于传统汽车的事故率,自动驾驶汽车的表现已经堪称。实际上,无论是加强管理也好,促进发展也罢,把握好平衡尺度才是关键。

自动驾驶立法为时尚早?把握监管与发展平衡是关键
 
  未来的某一天,风和日丽,你乘坐着一辆没有驾驶舱、也没有驾驶员的汽车奔驰在高速公路上,一边听着音乐、一边欣赏着沿途的风景……这样一幅画面也许你从未想过,但是随着自动驾驶汽车的发展,其正逐渐成为现实。
 
  自动驾驶汽车站上风口
 
  近几年来,在人工智能领域迎来爆发的形势下,汽车产业迎来加速变革,智能化、网联化成为新的发展趋势,自动驾驶汽车由此从科幻、概念走向实际落地。日前,中国与德国达成自动驾驶领域合作意向,更是显示了自动驾驶技术的诱人前景。
 
  伴随自动驾驶汽车站上风口,世界各国主要车企巨头、科技公司和零部件供应商等纷纷加快布局,提高自动驾驶技术研发与推广力度,试图在这场汽车产业变革机遇中获取主动权,从而在切分蛋糕时得到更大利益。
 
  不过,不同领域的开发企业在自动驾驶技术研发路径的选择上不尽相同。传统车企由于在生产、市场环节占据优势,相对而言并不急于推动自动驾驶汽车商业化,而是采取稳妥策略,从L2级逐步推进。而以互联网企业、出行服务企业为代表的科技公司,则更青睐直接研发L4级自动驾驶技术,以避免人机共存阶段存在的风险。
 
  但如果天,无论是走哪一条路,自动驾驶汽车的未来都十分光明。据英特尔联合一家研究公司发布的报告预计,2050年,自动驾驶汽车市场规模将达到7万亿美元。这样的庞大商业前景,对于任何一家车企以及产业链企业来说,都是无法错过的机遇。
 
  自动驾驶安全警钟长鸣
 
  虽然自动驾驶汽车在技术发展与测试进程上取得了积极表现,也受到了各国政府及资本市场的大力支持,但是在目前阶段,自动驾驶安全这个核心议题依然值得高度关注。近两年来,与自动驾驶汽车相关的事故已经发生了多起。
 
  仅在2018年,Uber和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汽车就相继发生了严重的交通事故。3月份,Uber一辆测试中的自动驾驶汽车撞上了一个突然横穿公路的行人,导致该名行人死亡;随后不久,特斯拉一辆电动汽车在开启辅助驾驶系统的情况下,在高速公路撞上隔离带导致车主死亡。两起致死事件的接连发生,无疑是给热潮迭起的自动驾驶行业浇下了一盆冷水。
 
  实际上,为了更好地管理自动驾驶汽车,推动行业有序、健康发展,世界上不少国家都开始加快推动自动驾驶立法。2017年,德国颁布自动驾驶汽车法案,成为世界首部规范自动驾驶车辆的法律文件;不久后,英国也发布了《车联网和自动驾驶汽车网络安全准则》;2018年4月,我国也出台了《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试行)》,规范自动驾驶汽车路测。
 
  不过,加强自动驾驶汽车管理的同时,也有业内人士提出,这是否将会影响自动驾驶产业的快速发展呢?应该如何平衡自动驾驶商业化与安全性?
 
  管制自动驾驶汽车为时过早?
 
  近日,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副局长海蒂·金表示,目前针对通用汽车和Waymo等公司正在测试的无人驾驶汽车制定法律法规还为时过早。事实上,美国各州政府针对自动驾驶汽车的道路测试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此番美国政府负责汽车安全的官员如此表态,到底是出于何种考虑呢?
 
  首先,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还处于初始阶段,真正实现量产并大规模上路的L3级自动驾驶汽车都还没有出现。在技术测试阶段如果管控过严,显然将会打击研发企业的积极性,这对于自动驾驶汽车的发展来说是不利的。更何况在中国、德国、日本等国加快推动自动驾驶汽车产业化的形势下,美国政府必然不会愿意制约本国相关企业的发展,以免在这场世纪之争中失去优势。
 
  另外,相对于自动驾驶汽车造成的零星事故而言,传统汽车的事故率要高得多,也更值得关注。对于交通安全而言,酒驾、疲劳驾驶、不规范驾驶等行为才是真正的威胁,这些因素导致的交通死亡事故每年在美国都会发生数千起,相对而言,自动驾驶汽车当前的事故率要低很多。
 
  后,以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为代表的美国交通管理部门并非不关注自动驾驶汽车安全,实际上该部门可以利用故障调查、召回和其他执法权力来达到管制自动驾驶汽车的目的,也就是说,一味强调立法、强调管理并没有必要。自动驾驶立法不能滞后,但是也无需太过超前,只要能把握好安全红线,那么就应当尽量减少为自动驾驶汽车产业化设置障碍,这样才能大化保障公共利益与产业利益的平衡。

热门评论

上一篇:水下机器人“蓝海”广阔,产业化发展需乘势加快

下一篇:机器人管理财务有条不紊,财会人未来何去何从?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