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激战新蓝海,“快递+冷链”能否打破发展桎梏?

来源:润恒集团
2018/7/11 9:17:50
24636
导读:冷链市场近几年发展如火如荼,但也有很多人认为,目前冷链市场外热内冷,你怎么看待这个市场?
  【中国智能制造网 市场分析】冷链市场近几年发展如火如荼,但也有很多人认为,目前冷链市场外热内冷,你怎么看待这个市场?
 
  一、蓝海还是红海?
 
  如果说两年前冷链依然是挂在嘴边的新兴词汇,如今冷链已成为市场竞相追逐的热门领域,各大资本纷纷介入,各类主体群起争锋,冷链发展趋势已经明朗,冷链市场已进入群雄争霸的阶段,成为真正的红海。目前冷链主要服务于生鲜市场和医药市场,两类市场需求均呈现火爆。
 
  中国生鲜电商市场发展迅速,平均每年保持50%以上的增长。2017年中国生鲜电商市场交易规模约为1391.3亿元,同比增长59.7%。与冷链相关的疫苗制品、生物药品等所属的生物药品制造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700亿元,较上年增长了10%。
 
  未来,受到二孩政策开放、老龄化增长、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等因素的持续影响,药品冷链市场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受上游需求市场主导,未来的冷链市场将继续蓬勃发展。
 
  二、快递+冷链=?
 
  “快递+冷链”历史悠久,历久弥新。“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首耳熟能详的诗词反映出的是早在唐代,我国就有了冷链快递的雏形,八百里加急,快马加鞭,当时递送的新鲜荔枝主要是满足皇室贵族生活的需要。随着经济社会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原本的冷链服务走入寻常百姓家。
 
  快递进入冷链领域是顺应市场的必然举措,相对于小、散的冷链物流市场来说,冷链快递虽尚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发展空间广阔。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全面激发,冷链快递市场将迎来爆发式增长,对快递企业现有的冷链设施和服务提出挑战。
 
  三、冷链是一种服务?
 
  冷链是一个有深度内涵的领域,不是单纯的服务,从本质上说是一项技术,基于这类技术的成熟完善,快递能够实现的服务领域将更加广阔,服务模式将更加多样,服务人群将继续扩大。冷链追求的目标是全程不断“链”,每个步骤要环环相扣、无缝衔接,才能发挥冷链物流的大作用,保障食品、药品的大价值,这也是冷链的精髓和难点。
 
  目前,很多企业曲解了冷链的价值,甚至出现真冷链与假冷链的不同导向。由于快递相对普通物流时效短,冰袋制冷为常见。但这种模式与真正的冷链相距甚远。
 
  事实上,冷链物流的核心不完全是“冷”,而是“恒温”,是将温度控制在一定的区间内,通常可以分为深冷(-25℃以下)、冷冻(-18℃)、冷藏(-10℃)、恒温(18℃)、常温等不同温区,不同的产品需要不同的保存温度。因此,冷链更准确的说法实际是温控供应链,是对物品在适当温湿度控制下流通过程的管理。这也体现了冷链的技术性和差异性,单一温控手段是无法真正实现冷链的。
 
  冷链是民生工程,其发展轨迹快慢主要取决于消费者的需求程度,以市场为主导,会大化激发冷链快递企业的市场活力和创新能力,倒逼淘汰不规范和落后的冷链快递企业。针对冷链快递的研究要放开视野,放到大物流、大快递角度进行思考,因为在冷链领域物流与快递的界限将更加模糊,竞合趋势也将更加明显。
 
  四、冷链快递在冷链物流市场中扮演什么角色?
 
  目前国内的冷链服务商,共有仓储型、运输型、城市配送型、综合型、供应链型、电商型和平台型等七种模式。该市场的竞争者可分为四类,分别为:
 
  由传统物流企业转型,生产商自建自营的冷链部门,专业冷链服务商,国外冷链巨头联手国内企业设立的合资企业。冷链快递企业虽数量较少,但规模、网络、信息化、人员素质等方面都具备较强优势,是改变冷链发展格局的重要力量。
 
  当前大部分冷链物流企业服务观念比较传统落后,同质化竞争严重,大大影响行业效率。冷链快递企业的进入极大提升了消费者服务体验,带动了冷链行业信息化、网络化、规模化发展。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崛起和技术的飞跃发展,冷链物流产业蕴含无限机遇,企业的组织分工和业务模式存在很多变化空间,新的经营模式层出不穷,多元化发展的冷链市场正在形成,要求企业向供应链、宅配、零担、平台化等多个方向转型升级,快递、快运、整车等细分物流市场互相渗透,市场边界渐趋模糊
 
  五、冷链快递发展存在哪些桎梏?
 
  一是供需端存在发展瓶颈。
 
  冷链快递基础设施投资金额高、周期长、回报率低,造成冷链成本居高不下。随着国内外原材料价格及人工成本上涨,压缩了生产加工企业的利润空间,企业物流费用也相应削减,冷链快递利润空间得不到保障。此外,冷链市场认知程度有待提高,冷链需求规模结构尚不合理。
 
  冷链快递需求处于上升阶段,但尚未形成整体需求,市场需求仍在培育。需求结构不均衡,主要订单需求来自少数大城市,跨区域订单少,成本难以覆盖。
 
  二是冷链快递主体较少。
 
  目前开展冷链运输的快递企业仅有顺丰、京东、申通、圆通、苏宁等企业,其他企业也有进军冷链的计划,但尚未形成规模。相对于庞大的冷链物流企业来说,冷链快递主体具有规模大、网络全、资本雄厚等特点,但面对全网冷链的庞大投入,更多企业尚处于观望和规划阶段。
 
  三是基础设施较为薄弱。
 
  目前开展冷链服务的快递企业中自建冷库较少,多为租用冷库。由于冷库建设仍旧存在东部多、中西部少,销地多、产地少,冷冻库多、冷藏库少等现象,造成产地预冷设施不健全,难以满足全链条冷链运输的需求。在干线冷藏车辆发力较多,但末端冷藏车辆尚处于起步阶段,购置较少,难以满足大规模末端冷链配送要求。
 
  四是冷链人才短缺。
 
  冷链行业需要复合型人才,需要懂制冷、保温、食品、物流、供应链等很多专业知识。冷链快递重点要解决的是末端配送问题,涉及产品品类多,温层处理复杂,人才积累不够。目前国内开设冷链物流专业的院校不多,大部分冷链人才需要企业自己培养。
 
  五是标准化冷链服务动力不足。
 
  食品企业对品牌不重视,消费者对品质不敏感,没有从源头和需求两端给冷链快递足够的发展动力。我国易腐食品消费占比超30%,消费者冷链保鲜意识较为薄弱,使得非规范冷链服务充斥冷链市场,挤占标准冷链服务,不利于标准化发展。
 
  路桥费、燃油费、人工费等逐年走高,三者加起来占到冷链企业总成本的80%以上,已成为压在冷链物流企业身上的大山,一定程度上造成企业心态较为浮躁,在支出方面精打细算,很少有企业主动在信息系统、设备升级、人才培养、服务提升等方面加大投入。
 
  六是冷链标准不统一,监管不到位。
 
  目前国内冷链大部分的国标和行标都是推荐性的,企业贯彻积极性不高,大部分企业都在执行自己的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及法律法规缺失、市场不成熟的环境下,竞争导致价格战,冷链运营压力大,企业盈利能力不足。针对冷链快递的监管尚处于空白阶段,缺乏对冷链运输环节监管和追溯,未能形成有效引导冷链快递发展的监管环境。
 
  六、快递+冷链如何助力冷链市场?
 
  解决上述问题需要汇聚各方力量,冷链是重资产行业,冷库、冷藏车等设施投入大,企业回报周期长,土地、融资、用水用电等一直是企业的重要成本。冷链快递的发展需要企业主导,政府推动,社会共建。
 
  按照“打通上下游、拓展产业链、画大同心圆、构建生态圈”思路,深化业务联动,汇集社会资源,提升科技水平,提高服务质量,强化安全保障,加快转型提效。
 
  企业要顺应市场发展趋势,合理预期,规划冷链发展,形成有投入、会经营、强管控、保服务、提质效的良性发展局面。政府应发挥在冷链规划、标准、政策等方面的引导、扶持和监管作用,引导冷链发展方向、净化行业风气、规范市场环境、防止劣币驱除良币。
 
  推进规模化、标准化是降低冷链成本,提升服务供给的法宝,规模不足,成本摊销大,标准的不统一导致了整体效率的低下。激发需求、拓展服务可以做大市场,制定标准、规范操作能够提高冷链环节衔接的度。
 
  冷链物流的标准化建设,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既要考虑物流行业本身,也要追溯到上游产业。冷链物流企业能够控制的仓储、配送、车辆设备、系统等所有工具的改造,都要依托于上游的产品来进行调整。运输环节越多,标准化难度越大。此外,冷链物流同样是依托物流行业大背景的,因此其标准化也必然要在物流行业标准化的基础上完成。
 
  需要有效引导资源共建和资本介入,加快推进固定资产资源共享,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成本巨大,应形成设施、网络共享共用的模式,提高设施应用效率,减少重复投资。要推动冷链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实现资源合理调配,推动效率提升。有条件的政府可承担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引导行业聚集。
 
  有效发挥资本推动作用,一方面继续吸引资本投入,另一方面要引导资本投入方向,避免盲目投资,造成产能失衡。要汇聚社会资源,兼顾投资者、消费者、生产者等各方利益,共同推动冷链快递健康发展。
 
  (原标题:激战新蓝海,“快递+冷链”能否打破发展桎梏?)

热门评论

上一篇:工业机器人深度对比解读

下一篇:Canalys数据:今年的智能音箱将达到1亿台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