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区块链+全彩打印助推3D打印迈入新时代

来源:中国智能制造网
编辑:林中易木
2018/5/11 14:49:41
58720
导读:区块链有效保障产品知识产权和质量,彻底突破打印行业核心问题;全彩打印积极革新打印理念,努力实现里程碑式技术升级。区块链 全彩打印,共同助力3D打印迈入信息化、化、节能新时代。
  【中国智能制造网 本站原创】区块链有效保障产品知识产权和质量,彻底突破打印行业核心问题;全彩打印积极革新打印理念,努力实现里程碑式技术升级。区块链+全彩打印,共同助力3D打印迈入信息化、化、节能新时代。
区块链+全彩打印助推3D打印迈入新时代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的不断转型和发展,3D打印技术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列为新时代工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同时,作为我国“中国制造2025”和“十三五规划”中的一项关键技术,3D打印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医疗、电影、模具制造、文物修复等多个领域。在面对打印材料受限、成型技术缺乏、打印速度过慢和信任系统脆弱等问题上,国家和企业也在积极寻找解决办法,通过技术和观念上的革新,推动3D打印行业走向更好的发展。
 
  彩色打印未来发展趋势
 
  如今的3D打印市场,在打印材质、成型技术和打印速度之外,人们又开始关注到了打印技术在色彩上的突破。
 
  目前,较为流行的3D打印有叠层制造、复合制造、聚合物喷射、激光烧结等方法,在3D彩印的新趋势下,不少企业通过加入彩色喷墨的环节,达到了符合自身发展的技术革新。
 
  不过,就目前的3D彩印来说,各种方法在技术上仍有缺陷,远没有达到成熟的阶段。比如叠层制造技术,因为技术本身的原因,一般只能采用纸张作为打印材料,这就导致了打印出来的产品不具备材料特性,而只能作为纯粹的外观模型使用;再如复合制造技术,需要每一层打印完,在材料表面喷射彩色墨水,这样的打印方法效率低下,而且成品表面会产生波浪条纹;还有一些技术,有的无法实现多色彩混合打印,有的无法实现透明化打印,有的精细化程度不够,有的打印成本过高......
 
  总之,相比于普通文档打印向彩印技术的发展,普通3D打印向全彩3D打印的进化难度更大,对于设计、硬件、成本等要求也更高,至于距离产品的出现,可能还需要等待很长一段时间。不过,这些都丝毫不会影响到3D彩印技术所带来的技术革新和发展浪潮。
 
  区块链突破行业核心问题
 
  虽然行业在技术的发展和革新上已经有了不少成果,但是,目前3D打印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特别是在面对行业发展过程中的三个核心问题时,企业依然无法给出比较好的解决办法:
 
  产权缺失。因为行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缺失,设计者无法放心地将设计成果进行公开与分享。这样,自身设计既无法达到价值的大化,使用方也无法用低成本获取相应产品需求;
 
  质量失保。因为产品追溯和行业监管的不完善,造成打印产品质量无法保障,人们对 3D 打印产品产生质疑的同时,企业与用户间的信任系统也变得脆弱;
 
  设备昂贵。因为行业技术和使用材料的多样与杂乱,造成打印机种类丰富却价格高昂,给用户打印需求带来过高成本。
 
  要解决这三个核心问题,传统的办法是政府法律上制定知识产权保护法规,企业自身建立产品追溯系统,行业成立相应监管协会或组织,国家和行业共同协调市场材料和产品价格......但是,这些办法涉及面大、牵扯众多且非一日之功,当企业的关注点都放在革新和升级技术本身时,大家更期望能有一个第三方机构一举解决所有问题。
 
  如今,区块链技术的出现,或许让这个理想中的第三方机构成为了可能
 
  如果我们找到这三个核心问题的关键,可以发现其实就是一个资源共享问题。因为产权无法保护,设计成果得不到共享;因为没有追溯和监管机构,产品信息得不到共享;因为没有统一标准,技术、材料和价格得不到共享。而去中心化的区块链技术的一大特点,恰恰就是信息共享!
 
  因此,如果我们运用区块链技术打造一个3D共享平台,或许可以实现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产品质量的监控和行业资源的共享。在这个平台上,因为区块链分布式的记账方式,可以让分享到链上的每一个设计成果获得产权确定和保护,就好像给设计者颁发了一个永远无法被篡改、磨灭和夺取的zhuanli证书。通过这个方法,既实现了对于分享者技术或产品zhuanli的保护,又因为资源共享让使用者减少了成本、技术方面的压力,设备的价格也就会相应降低下来。同时,用户也可以在这个平台上通过产品信息的查询,对产品的质量获得了解,长此以往也就将企业与用户的信任系统重新建立了起来。
 
  当然,这样一个平台的建立不仅需要技术的支撑、企业的支持、行业的认可,也需要每一个从业人员乐于为了行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当这些条件都获得满足的时候,笔者相信,3D打印行业的核心问题也就迎来了突破期。

热门评论

上一篇:智能环卫装备“双星闪耀” 或将撬动千亿市场

下一篇:激光雷达市场进入爆发前夜 国内企业准备好了吗?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