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智慧博物馆建设如火如荼国家宝藏亦需科技守护

来源:中国智能制造网
编辑:齐之越
2017/12/8 10:20:23
56433
导读:当前,国家宝藏的守护工作已不仅仅靠人力支撑,还有了更多科技力量的参与,如火如荼的智慧博物馆建设热潮便是典型表现。
  【中国智能制造网 本站原创】央视近期推出的《国家宝藏》节目赢得如潮好评,激发了国人守护国家宝藏、弘扬传统文化的爱国情怀。如今,国宝的守护工作已不仅仅靠人力支撑,还有了更多科技力量的参与,如火如荼的智慧博物馆建设热潮便是典型表现。 
智慧博物馆建设如火如荼 国家宝藏亦需科技守护
 
  近日,央视推出一档名为《国家宝藏》的文博类综艺节目,仅仅才播出1集,便迎来如潮好评,吸引大批观众,在豆瓣赢得9.5的高分!节目中“乾隆的农家乐审美”等梗迅速成为热词,引起网友广泛讨论,影响力十分惊人。
 
  节目联合我国九大博物馆,邀请博物专家、艺术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以及当红明星等齐聚一堂,共同诠释国之重器的前世今生故事。新颖的形式、有趣的内容让厚重历史变得鲜活起来,激发了国人守护国家宝藏、弘扬传统文化的爱国情怀。
 
  当嘉宾们庄严宣誓成为“国宝守护人”时,不少观众也表示深深体会到那份崇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捍卫华夏文明的精神财富需要每个中华儿女为之努力。尤为让人欣慰的是,国宝的守护工作现在已不仅仅靠人力支撑,还有了更多科技力量的参与,如火如荼的智慧博物馆建设热潮便是典型表现。
 
  促进安防智慧化,为文物加固安全锁
 
  举世闻名的《蒙娜丽莎》历史上曾两次失窃,虽然后都失而复得,但还是让深爱艺术的人们心有余悸。对文物基础的保护永远都是防灾防盗。
 
  当前,国内外许多博物馆都积极引入以RFID(无线射频识别)等物联网技术为支撑的智慧安防系统,将报警、门禁、消防等功能整合到统一的平台进行管理,部署完善的传感网络对各类突发情况予以及时反应。
 
  安防工作做得再严密,也有可能百密一疏,文物保护工作者要将坏的打算考虑在内,即文物真的被损被盗该如何补救。3D扫描可以帮我们“留一手”。利用该技术,国内部分博物馆已经开始为文物创建“数字档案”,这不仅能为文物研究提供完整、准确、、真实的三维数据资料,还能为文物保护提供检测和修复依据。完整保存文物相关数据,是对文物造假、盗窃行为的有力打击。
 
  拯救“受伤”的文物,助力修复技术升级
 
  确保了文物保存环境的安全,接下来就是对文物本身的修护了。由于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的影响,文物或多或少存在残缺。弥补这些缺损,还原其本来面貌是文物保护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
 
  新兴的智能制造技术中,对此贡献较大的是3D打印。运用3D打印修复破损古建、碎裂雕塑等文物,国内外都已有不少成功案例。然而,有些文物难以运输,无法进入博物馆,注定要面对恶劣的外部环境,这该怎么办呢?3D打印可以帮我们再造一个。
 
  新疆的龟兹石窟内有历代的大量壁画,然而当地地质灾害频发,气候条件恶劣,人们很难保证这些珍贵文物能长期完好保存。为此,来自上海的一个技术团队于2012年深入西北腹地,运用3D扫描、3D打印与数字印刷融合技术对龟兹石窟壁画进行了全面的数据采集与保存,并1:1高精度复原了其中的克孜尔第17窟,在大同壁画展上展出。这让我们看到了把遗址、遗迹类文物搬进博物馆,将历史记忆定格的希望。
 
  对文物根本的保护是让更多人了解它、热爱它:用科技优化展出效果
 
  历史不能忘却,但如何才能铭记呢?文物是沟通古今的一个媒介,如果能让更多人了解并热爱它,那么历史就会在民族集体记忆中永葆生机。借助科技手段,博物馆中的文物逐渐退去高冷外衣,与人们越走越近。
 
  电影《博物馆奇妙夜》中的文物每到夜晚就全部“复活”的情节给不少人留下深刻印象。现在,借助虚拟现实(VR),我们正在让幻想成真。目前,国内已有不少博物馆引入VR设备,为游客提供内容多样的浸入式场景体验,例如旋转、把玩虚拟文物,复原文物在古代的使用情景,展现考古发掘现场的生动画面等等。此外,还有一些博物馆“聘用”机器人讲解员,与人类讲解员一同工作。这不仅是出于提率的考虑,也为游客们营造了一种古代与现代融合,历史与科技辉映的美妙氛围,使之流连忘返。
 
  《国家宝藏》播出之后,相信会有更多人走进博物馆,走近文物,甚至投身到文物保护事业中去。拳拳爱国之心与智能制造技术并力,中华瑰宝必将更加光华璀璨!

热门评论

上一篇:年度盘点:无人机政策密集发布 聚焦监管与标准

下一篇:“无人机保险”或成新热点 将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