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机器换人”取代的是岗位而非人类

来源:OFweek机器人网
编辑:一不做
2017/10/23 9:56:58
35934
导读:时至今日,机器人愈来愈智能,越来越多人开始担忧自己是否会被机器人取代,未来又将何去何从?
  【中国智能制造网 行业动态】这几天,新一期《纽约客》的杂志的封面在朋友圈里广为传播。画面上绘制了一个满脸络腮胡子的年轻乞丐正盘腿坐在未来的曼哈顿大街上乞讨,他的面前经过了好几个类型的机器人,各自也在忙着自己的事情,有一脸严肃忙着玩手机的,有拿着热饮的,还有牵着绳子遛机器狗的。只有一个提着箱子的机器人给乞丐施舍了“零钱”,貌似是几枚螺丝跟齿轮。年轻乞丐身边的小狗正一脸懵然,似乎不敢相信眼前的画面。


“机器换人”取代的是岗位而非人类

 
  这幅漫画由基库·约翰逊(R.KikuoJohnson)绘制,绘制素材来自于日常生活:一位带着狗的乞丐拿着空咖啡杯,等待着路过行人的施舍。虽然是人们生活中很常见的场景,但是将来往的行人替换成机器人之后,却震撼力。
 
  作为漫画的作者,约翰逊却表示他目前一点也不担心自己的职业将会被机器人取代。但绘者无心,观者有意。当越来越多机器人出现取代了人们的工作时,这个漫画透露了很多人的心声。
 
  如果说封面看起来略显戏剧化,那么读完这幅漫画对应的文章《黑暗工厂》,或许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思考。作者在文章里谈到了美国多个地区的机器人应用现状,他与流水线工人、机器人科学家、企业家等人交谈。他发现,机器人正在取代越来越多的人类岗位,而且更加智能的机器人也被科学家们研发出来。以前是机器人辅助人类干活,但如今却是人类给机器打下手。一家上海的公司采用了机器人生产线,先进的技术取代了原本的人类工人,当工厂不需要雇佣工人时,自然也无需开灯,生产工厂也就成为了“黑暗工厂”。
 
  “机器换人”并非新话题,从次工业革命开始,机器人代替人工劳动力就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早期的机器人出现,更多的是为了帮助人类去完成一些需要足够力量进行的体力活,而如今的机器人已经可以胜任许多人类脑力活了,包括金融、写作、计算等领域。
 
  机器人带来的好处还有许多:应用在制造业,提高了生产效率,提升了产品质量,节约了人工劳动力成本;应用在服务业,改变了传统的人工服务模式,机器人服务给人们全新感受,提升服务质量,加上机器人海量的数据存储与联网应用,可以帮助人们解决更多的问题;应用在IT行业,机器人的数据计算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可以替人类节省大量时间精力。总之机器人的出现,无论是在工作效率、劳动成本以及人力资源等各方面都带来了创新发展。
 
  曾有新闻报道,富士康部署了超过4万台机器人到生产线上,与之相对应的是,富士康昆山工厂裁员6万人。相关数据分析,一台工业机器人产品按十年使用寿命折旧(含维护费用)每年成本约5万元,而三个成熟的焊接技工每年的劳动成本达到7.2万元*3=21.6万元,加上一台工业机器人的生产效率甚至远超3个工人。因此,面对如此低成本却益的方式,“机器换人”也成为了工厂发展的必然。
 
  时至今日,机器人愈来愈智能,越来越多人开始担忧自己是否会被机器人取代,未来又将何去何从?
 
  不过在笔者看来,“机器换人”这一概念不能简单的从字面去理解它,我们应该认识到它的本质,“机器换人”的规模再大,也只不过取代了人类原本的工作岗位,而不是取代了人类个体。
 
  事实证明,机器人取代人们工作岗位,遏制甚至淘汰一些旧产能、传统岗位的同时,也孕育了无数新的工种和发展机会。
 
  就我国而言,今年2月,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测,到2020年,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相关领域的人才缺口将达300万,若是再加上服务机器人、人工智能研发领域人才需求,数量会更庞大。
 
  “机器换人”替换的是落后的产能,取代的是低效率的劳动力岗位,提升的是生产效率,只有通过智能化转型,人们才能从传统的工作岗位中解脱出来,才能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更为的工作。
 
  当前,一些人打着“机器人威胁人类生存”的旗号,宣扬需要警惕机器人发展和加强监管,实质上只是担心自己的利益遭到损失。我们必须端正思想,改变传统观念,认识到技术变革对未来社会生产生活的促进作用,主动迎接机器时代、智能时代的到来。
 
  假如未来真的如同约翰逊绘制的漫画一样,满大街都是机器人,那也应该是人们享受机器人的智能服务,而绝非接受机器人的施舍!
 
  (原标题:“机器换人”有何可怕?取代的是岗位而非人类)

热门评论

上一篇:人工智能前景广阔 安防成产业新高地

下一篇:CNN获FAA许可:无人机可在人群上空飞行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