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造”到“智造”中国做大做强数字经济
- 来源:人民网-中国经济周刊
- 编辑:一不做
- 2017/10/12 9:14:47
- 35436
【中国智能制造网 行业动态】2016年10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实施网络强国战略进行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世界经济加速向以网络信息技术产业为重要内容的经济活动转变。我们要把握这一历史契机,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要加大投入,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
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科院原院长路甬祥看来,21世纪前半叶,工业制造文明将进化为网络协同智造文明。“中国制造业发展转型正迎来与新科技革命和制造服务转型交汇的新机遇、新挑战。”
什么是智能制造?目前学界的主流观点是:智能制造(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IM)是一种由智能机器和人类专家共同组成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它在制造过程中能进行智能活动,诸如分析、推理、判断、构思和决策等。通过人与智能机器的合作共事,去扩大、延伸和部分地取代人类专家在制造过程中的脑力劳动。
多位受访人士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将制造自动化的概念更新,扩展到柔性化、智能化和高度集成化,是智能制造区别于“流水线、机器化生产”的主要特征。
而在工信部部长苗圩看来,智能制造更明确、更直接,就是要研发出一批智能化的产品。比如现有的工业机器人只是程序控制的装备,下一代机器人应该是具有一定“人工智能”的机器人。他举例说,“比如说有一个人如果误操作了,很可能被机器人伤到。如果将来在机器人身上实现人工智能,那么它发现附近安全距离内有人的话就不会去操作,这就是智能化产品的标志。”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任保平分析认为,作为《中国制造2025》核心的智能制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研发出一批智能化产品;二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制造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使生产和管理过程实现智能化;三是在微观的企业层面,实现信息的充分交流和共享,建立工业互联网或物联网。
“中国智造”背后的国家意志与现实需求
2015年5月8日,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也正是从2015年开始,“中国制造2025”连续3年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中国制造2025”,2016年则是进入到“启动实施”阶段,2017年则提出“深入实施”。
《中国制造2025》包括“1+X”的规划体系,截至目前已全部发布,其中“1”指《中国制造2025》,“X”指11个配套文件,11个配套文件中,有一份专门针对智能制造,即《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
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认为,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应该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制高点、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高延敏说,“加快推进智能制造是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
《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顶层设计”之下,各地陆续出台相关行动计划,全面对接《中国制造2025》。江苏、广东、福建、四川、安徽等省份分别出台《<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广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5—2025)》《福建省实施<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等文件,以加快制造强省的建设步伐。
河北提出,未来5年要建成1500个智能工厂、车间;江苏的目标则是到2025年,建成1000个智能工厂,研制并应用1000个首台(套)重大装备,其中50%以上;浙江计划到2020年全省在役工业机器人数量超过10万台。
今年2月,《成都市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实施方案》获批,成都继宁波市、苏南城市群和珠江西岸城市群之后,成为全国第三批、西部批“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
各地智能制造的专业园区建设也如火如荼,“全国已建成和拟建的3D打印、机器人、无人机、数控机床、智能装备等智能制造产业园区,总量预计已有百家。”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徐晓兰介绍说。
国家意志下的“中国智造”前景广阔。《2016中国制造业竞争力调研报告》预测,到2025年,我国智能制造能够完成超过50%的进程;2035年,能完成70%的进程;2045年,能够完成90%的进程。在2049年时,智能制造水平与发达国家并驾齐驱,甚至在若干领域发展。
“风口”之上的智能制造产业想象空间巨大,正受到各路资本的青睐。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智能制造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认为,2015年我国智能制造产值在1万亿元左右,2020年有望超过3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20%。
苗圩部长表示,通过智能化或者说信息化的生产过程,可以实现全流程的优化,各个环节被监控,可以大大降低不良产品率,顺应中国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趋势,大大提率和效益。
路甬祥则认为,智能制造可实现复杂零件的高品质制造;可促进绿色制造;可适应客户个性化、定制需求;可促进向智能服务型制造转型;是提升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必由之路。
以航空航天、船舶车辆等精细工业为例,许多结构复杂、加工质量要求高的零部件,采用在线监测、工况实时智能控制,显著提升制造品质和效率。而智能手机、超极本、智能电视、机器人等产品也正是由于智能生产线对精密化部件的高品质、大批量制造,得以工业化生产。
从“制造”到“智造”,中国的“并联式”发展道路
中国已是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位,制造业净出口居世界位,制造业增加值在世界占比达到20.8%。
然而数据显示,智能制造仍是现阶段我国制造业的短板之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携手德国工业企业博世,在今年3月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中国制造业整体尚处于由工业2.0向工业3.0过渡的阶段。
《2016—2020年中国智能制造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称,大部分中国企业处于研发阶段,仅16%的企业进入智能制造应用阶段;从智能制造的经济效益来看,52%的企业智能制造收入贡献率低于10%,60%的企业智能制造利润贡献率低于10%。
据《世界经理人》“2015中国制造业信息化现状调研”结果显示:我国近九成制造企业信息化处于初、中级水平,信息化覆盖业务较窄,而且各系统信息处于割裂状态,集成度低。2015年,我国制造业关键工序的数控化率仅三分之一,大中型制造企业也刚超过50%。而美德日等国制造业数控化率已达80%~90%。
此外,工业软件也是我国智能制造的制约之一。以智能制造的核心环节——嵌入式软件为例,2016年中国软件业务收入4.9万亿元,其中嵌入式系统软件为7997亿元,仅占六分之一。
从产业发展阶段的对比来看,德国工业4.0是在成功完成“工业1.0”“工业2.0”,基本完成“工业3.0”之后提出的发展战略,是自然的“串联式”发展。
相比之下,中国制造业走的是“工业2.0”补课、“工业3.0”普及、“工业4.0”示范的“并联式”发展道路,“所以我们的任务就比德国实现工业4.0更加复杂、更加艰巨。”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表示。
如周济所言,“中国制造”面临的形势并不乐观:一方面是外部竞争市场,和低端两头挤压,制造压力过剩;一方面是内部环境诸多约束,“脱实向虚”依然明显,制造动力不足。
在此背景下,完成从“制造”向“智造”的系统跨越,政商各界需要做的事还有很多。
政府层面需要创新和联动。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从制造业发展规律看,推进制造业由大变强需要政府在支持手段、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开展深入持续的政策创新;《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涉及多个部门,如何真正实现部门间政策资源的联动,仍需进行不懈的努力和探索。“这需要一个不断探索、试错的过程,难以一蹴而就,更不能急于求成。”
企业作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应用的主体,需要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对智能解决方案提出本土化需求。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局原巡视员兼副局长、中国经济研究院院长白津夫认为,在“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指引下,企业转型需求迫切,但目前面临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转型方向和模式不清晰,“简单的上自动化和机器换人”;二是标准不统一,“企业要面临各种领域、各种层次的解决方案,难以整合和集成。”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金山正在进行题为《中国智造业竞争力调研分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他也有同感:目前智能制造缺乏统计口径和产业标准,缺少系统完善的统计数据;产业分类目录尚未建立。“亟须建立智能制造产业划分标准、分类目录以及质量认证机构,制定统计工作实施方案和统计管理办法。”
企业书写的变革故事
企业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蓝图的主角和市场主体。
9月18日,电动工具制造商宝时得科技(中国)有限公司(下称“宝时得”)在苏州总部召开了一场“智能制造业务变革项目启动大会”。公司通过发展互联工厂,逐步实现线上下订单、线下制造定制化产品。目前,公司已建立起从接单到计划到生产运营的端到端的智能化管理和实施系统。
而帮助宝时得在更高水平实现智能制造的是美的集团旗下云服务商美云智数,美的空调南沙工厂的数字化转型成果吸引了宝时得:提升制造综合效率33%,改善产品品质10%,生产耗损减少68%、物流损失工时减半……
美云智数方面表示,将构建全价值链的计划协同、供应链管理、生产执行信息系统平台,帮助宝时得终实现企业业务的互联互通和智能制造业务变革。
除了苏州和深圳这样的中国制造重镇,宝时得的变革故事正在当下中国不断上演。
服装制造商红领集团运用数字化、人体和版型大数据、智能信息物流等技术,实现客户个性化定制,生产周期缩短至7天。在青岛,家电巨头海尔集团已实现了智能家电的客户个性化定制与服务,仅以其旗下的沈阳冰箱工厂为例,单线产能提高80%,用工减少60%,库存减少80%……
工信部公布的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数量或可佐证智能制造的“增量”。 2015年示范项目有46个,其中第二产业39个、第三产业7个;2016年有63个,其中产业1个、第二产业61个、第三产业1个。
互联工厂取代传统工厂
“中国智造”的海尔探索
几年前,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执行官张瑞敏坦言,“海尔一直在思索,互联网时代,中国制造业企业可不可以闯出一条世界制造业发展方向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
截至目前,海尔在国内已建成8个互联工厂,包括沈阳的冰箱工厂、郑州和胶州的空调工厂、佛山的洗衣机工厂、青岛的热水器工厂、中央空调互联工厂和两家模具工厂,并将逐步在108个工厂内复制推广。
今年4月的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海尔实体冰箱互联工厂制造示范线吸引了德国工业4.0鼻祖人物齐尔克教授驻足。汉诺威甚至评价说,“现在对工业4.0有‘威胁’的,一个是机器人公司,一个是海尔!”
海尔为何让工业4.0的发源地感到“威胁”?
日前,《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探访海尔总部和中央空调互联工厂,探究互联网思维的基因怎样注入传统工厂的升级换代,海尔互联网工厂对中国智造的具体改变是什么,以及海尔自身在这场制造业革命中的涅槃。
智能制造平台之争
从世界范围看,美国推出“工业互联网计划”,德国推进“工业4.0”,日本发表《制造业白皮书》提出重振制造业战略,法国发布“新工业法国”战略,韩国实施“制造业创新3.0战略”等,智能制造无一例外成为这些工业强国制造业变革的核心内容。
一些国家在发展本国智能制造的同时,还积极将本国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向其他国家输出,积极参与产业再分工,力图在制造业智能化大潮中谋求一席之地。
业内认为,互联网工业平台是智能制造的核心之一,工业巨头也都在这一新的领域密谋布局,激烈竞争。当前工业平台领域有3家企业度较高,即德国工业4.0的代表西门子,美国工业互联网的代表GE,中国智能制造的代表海尔。
德国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推出以西门子MindSphere为代表的工业平台,构建的是面向工厂管理与服务的工业生态系统,主要在于提高生产效率、能源管理效率等,希望以后端的精益的“智造”掌握前端的信息化。
美国则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出以GE Predix为代表的工业平台,构建的是面向资产制造与管理的工业生态系统,主要在于垂直地从设备到设备数据的挖掘和云的应用,希望通过前端的信息化掌握后端的“智造”。
“中国需要有适合自己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起自己的工业生态,把工业大数据沉淀在自己的平台上,自己运营和管理,避免受制于人。”海尔家电产业集团副总裁陈录城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说。
陈录城所言的便是海尔首创的COSMOPlat平台,它构建的是社群经济下以用户为中心,面向大规模定制的新工业生态,它完全和用户连接在一起,以用户的体验和需求来驱动内部智能制造的迭代升级。
与GE和西门子都是To B的平台相比,海尔COSMOPlat平台既可以To B也可以To C,是用户全流程参与的智能制造物联网平台,也是实现用户终身价值的大规模定制解决方案平台。
据陈录城介绍,COSMOPlat通过在交互、定制、研发、采购、制造、物流、服务全流程节点的业务模式变革,输出七类可社会化复制的应用模块,实现产品生产高精度下的率。同时,可以为企业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提供软硬一体的大规模定制整体解决方案和增值服务。
具体来说,COSMOPlat平台可以提供两类服务:一是可以提供软硬一体、虚实融合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如新工厂建设、老工厂升级、企业管理等。二是通过平台上沉淀的数据,提供基于大数据的增值服务,如预测性维护、全产业链的协同优化、资源共享集约、信用和金融服务等。
“COSMOPlat平台代表了智能制造的未来趋势,更符合中国国情,同时区别于美德,已经形成第三极。”陈录城表示。
那么,作为“第三极”的COSMOPlat平台如何诞生的?对于用户与企业而言,它又意味着什么?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
展开全部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