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3D打印亮相深圳文博会修复文物显身手

来源:大洋网
编辑:齐之越
2017/5/15 11:47:57
30590
导读:第十三届“文博会”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在主会场的5号馆文化科技馆里,经过电脑精密扫描后,3D打印机打印出文物缺块模型,文物修复师再以的手法将文物修复。
  【中国智能制造网 智造快讯】第十三届“文博会”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在主会场的5号馆文化科技馆里,经过电脑精密扫描后,3D打印机打印出文物缺块模型,文物修复师再以的手法将文物修复。修复能减少对文物的接触,避免对文物的二次损坏。目前深圳市博物馆已经开始采用3D打印技术。 
3D打印亮相深圳文博会 修复文物显身手(图片来源:中国经济导报网 毛志亮)
 
  3D打印技术用在文物修复上,逛博物馆也可以很穿越,文化改变了生活,而科技也改变了文化。第十三届“文博会”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在主会场的5号馆文化科技馆里聚焦“文化+科技”,集中展示文化产业核心层与科技融合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体现通过塑造文化内涵提升产品附加值的发展理念以及通过现代高新技术助力传统文化产业的升级改造。
 
  3D打印修复缺损文物
 
  文物修复是一项与历史印记打交道的细致活,从事文物修复工作的老师傅们或许从未想过,这些文物有一天会与当下先进的3D打印技术有了亲密接触。
 
  在深圳文博会5号馆,经过电脑精密扫描后,3D打印机打印出文物缺块模型,文物修复师再以的手法将文物修复。“修复,也减少对文物的接触,避免了对文物的二次损坏。”现场的修复师介绍,以往文物修复工作中重要的一步就是如何模拟复原出缺损的文物,如今的3D打印技术解决了这个复原的问题。
 
  据了解,目前深圳市博物馆已经开始采用3D打印技术。但是由于受到打印材料的限制,目前仅能对部分种类文物残缺进行打印。可以运用到的材料包括光敏树脂、铜、铜锡、钛等。陶土类的文物就无法运用这个技术打印。
 
  移动博物馆让参观变成“穿越”
 
  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本届“文博会”上,数字移动展馆展示成为科技文化馆的重头戏之一。传统的博物馆仅仅是陈列展示,缺少互动性。而数字化的科技手段恰恰解决了互动和体验的难题。
 
  走进一条屏幕隧道轻轻触摸,屏幕上的曾侯乙编钟音乐声立即响起,即兴演奏编钟曲目成为可能。当再走进360°屏幕环绕的小展厅又仿佛穿越到遥远的年代。据了解,当下的数字博物馆注重场景营造,形成一个氛围的设计。在内容的展现中,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和考古资源,把传统展示和现代科技交融。通过超大型场景复原、大型弧幕投影、全息玻璃排列阵等数字多媒体手段,把观众引回到历史的长河中。
 
  凡拓创意公司在现场展示了为广州国家档案馆打造的108米“新广州好”动态数字长卷的项目图。据介绍,这样的数字展馆利用虚拟漫游、增强现实、人体感应等技术特质,与传统的城市文化融合,使“人在画中游”真正成为现实。
 
  这些数字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博物馆、档案馆、文化公园、科学馆等,完全打破了这些文化场所传统的你摆我看的局面,参与性、互动性提升了文化的渗透力。
 
  看书没时间?听书成懒人爱
 
  没时间去图书馆借书,没时间去书店买书,买了书没时间看?科技解决了没时间看书这个问题。在5号馆里,视频书和音频书让读者驻足,而手机APP则是听书、看书有关的技术手段。
 
  据懒人听书APP负责人介绍,当前该APP里藏书超过2万本,注册用户已有2.6亿。“看纸质书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而听书则不受限制。”据了解,该APP用户年龄在18~30岁之间,网络文学比较受欢迎。
 
  “有书共读”APP在本次展会上也推出了全新的视频书。据其负责人介绍,这个活动是“每周共读一本书”行动计划,倡导每天早起阅读半小时,睡前阅读半小时。“在有书共读APP里通过领读达人的提炼图书精华形成早晚领读包”。该负责人说,此次带来了全新的视频书来参展。
 
  所谓的视频书,是通过有趣的人物形象在短短几分钟内讲述一本书的精华,让阅读者可以迅速了解这本书的精髓,并且决定是否进一步进行深读。而共读图书是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四个维度来挑选书籍。
 
  艺术品建数据库真迹DNA网上存
 
  科技正改变文化生活,也改变着人们对艺术鉴赏和收藏的方式。据悉,中国国家画院都市水墨研究所所长、深圳画院名誉院长董小明艺术品捐赠及鉴证备案专场在“文博会”分会场雅昌(深圳)艺术中心举行。董小明决定将自己多幅有代表性的水墨作品进行现场鉴证,并用1年时间完成自己作品的鉴证备案。
 
  在仪式现场,董小明首先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了现场鉴定并签订鉴定证书。随后,鉴定技术团队对画作进行了现场高清图像拍摄和存储,并用仪器对画作进行DNA数据提取、数据存储备案、艺术家作品的版权登记等措施,这样就为每一件艺术品建立了、、可追溯、可查询的“身份证”信息(包括色彩、材质成分分析等)。这些艺术品DNA数据将按照统一标准进行编辑,统一存入数据库,并将在中国艺术品数据库保存,供查询。这样,就相当于为艺术家的真迹原作建立起了传承数据库,可查询、研究,假冒名家作品也将无处遁形了。董小明说,此前他对自己的作品疏于管理和保护,至今有多幅自己的代表作流失在外,这次鉴证备案帮他审视了自己的创作历程,也为艺术家的心血原创保驾护航,这将极大激励艺术家创作更好的作品。
 
  据了解,2013年我国家“中国艺术品鉴证备案服务”中心落户深圳雅昌,当代岭南画派艺术大师杨之光成为中国鉴证备案人。目前雅昌“中国艺术品鉴证备案服务”已全面展开,面向征集艺术家的艺术作品。现已有杨之光、靳尚谊、何家英、冯远、史国良、陈湘波等3000余位艺术家签约鉴证备案,6000余位藏家送鉴艺术作品。
 
  当天,中国国家画院都市水墨研究所、深圳画院、雅昌文化集团还举行了战略签约仪式,三方将共同开展线下展览、网络推广、鉴证备案、印刷、都市水墨艺术文献数据库建设等合作。
 
  (原标题:第十三届中国(深圳)文博会:3D打印修复缺损文物)

热门评论

上一篇:从连接到链接 物流业智慧转型的关键一步

下一篇:3D打印教育如何开展? 麻省理工如是说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