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亚马逊对无人机送快递情有独钟只为商业噱头?

来源:界面
编辑:大Z
2017/1/6 9:20:06
29915
导读:从亚马逊逐渐显露的无人机整体规划来看,对症下药、步步为营,尽可能绕开现有技术限制的设计着实不像一场吸引关注度的作秀。
  【中国智能制造网 企业动态】从2013年亚马逊公开PrimeAir项目计划开始,纵然有谷歌、京东等商业巨头和各国邮政竞相跟随,却始终难逃营销噱头的帽子,这固然是技术、隐患和道德因素的影响,更多的还是对几年来没有突破性进展的失望,到目前为止就连基础性飞行试验都要经过重重政府许可才得以进行,更遑论规模化开展了。
 
  可是技术这东西总给人无尽的想象力,由无人机送快递所带来的效率提升和全自动化设计不仅是商业者的利润来源,更是消费者的体验追求。未来我们对上空的开拓必定是大势所趋,所以无人机有可能会成为探索者抛出的一块砖,无论是在商农领域还是监测方向将会有更大的提升空间,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提前布局者才会占得先机。
 
  再者说,从亚马逊逐渐显露的无人机整体规划来看,对症下药、步步为营,尽可能绕开现有技术限制的设计着实不像一场吸引关注度的作秀,更何况这个项目对亚马逊来说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战略选择。
 
  囿于技术无人机送快递至今只能局限于特定范围、特定场景,甚至还面临着未知人为性攻击和自然环境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真正能实现半小时送达的物品其实很少,尤其是贵重、易碎物品很大程度上不能算在范围之内。但等待无人机领域实现技术爆炸显然只是被动之举,亚马逊所做的是尽可能在现有技术状况下“曲线救国”。
 
  比如说无人机飞行的痼疾—续航问题,20分钟左右的时间再排除规避障碍物耗费,所能企及的领域实在太小。万一由于未知情况耗电量加快致使无人机被迫降落,如何全部安全回收也会是个问题,所以说续航问题关乎重大,但事实是即使是大疆在短时间内也没法实现技术突破,这是关系电子产品电池来源的问题。对此亚马逊是如何规划的呢?
 
  一是“加油停机坪”。就如名称所言,这个“加油停机坪”主要为无人机提供充电地点,遇到天气突变的情况也可以作为避灾场所以保证快递安全,亚马逊还希望在“停机坪”下方设置快递投递柜,通过管道直接将快递投入其中,当然这对快递的体积、质量和材质都有严格要求。
 
  亚马逊初步的地点设想是路灯、电话亭、信号塔等公共设施,然而要想实现这一过程的全自动化就必须装有连接控制中心的系统,这无疑在都是一项复杂且创新的产品规划,无论是对于无人机降落位置的把握还是充电装备的设计,都必须极其且要根据设施不同情况进行分类操作。
 
  单从技术角度来讲,这一产品甚至可以称得上是规模宏大的工程了。首先亚马逊选择的这类公共设施本身就因为地域问题而有很大的不同,一个小地区的路灯就有可能千差万别,这就需要亚马逊设计出适合安装所有设施的充电设备、躲避方式和监控系统,不得不说这实在太难实现,但是要分门别类就更是工程浩大了。其次这项产品的实现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无人机的性能,无论是起飞、规避还是降落都需要很强的稳定性,目前来讲只能说提升空间很大。
 
  不过还有第二种选择,就是“航空物流中心”(AFC),相当于悬浮仓库。从申请的图中可以看出,这个物流中心就是一个空中飞艇,而且是个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进行移动的仓库。除了存储大量货物,还可以存放无人机甚至作为正在飞行中的无人机“歇脚“之处以便保证电量。
 
  同时为了保持库存,亚马逊还设想在这一系统中配备穿梭机以及时补充。更重要的一点是,AFC上的无人机可以运用空气动力学原理,以一个恰当的角度进行航向调整,准确投递货物,这样在飞艇周围的目标用户甚至可以在不超过半小时的时间内收到空中投递,想想这场景也觉得非常前卫。
 
  但要想实现无人机、穿梭机、飞艇甚至是地面用户之间的信息共享必定需要一个相当复杂的航空系统,即使是有工作人员在飞艇上操控,也要面临天气突变或者人为破坏等不确定因素。除此之外,这空中飞的都要受美国联邦航空局的管理,在上空中布置这样大的飞行物不经过它点头,一切皆是妄谈。好在通过Alphabet试验性无人机送货项目获得批准这一事件,可以看出美国对无人机商用的政策监管正在逐渐放宽。
 
  或许你会觉得异想天开,但多少科技成果诞生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一百多年前人们不知道会有跨越天际的飞机,十年前人们不知道手机可以成为移动互联网,也许下一刻某个领域的研发就会产生质变从而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目前亚马逊对无人机项目的设计毕竟涉及到太多的商业秘密,但通过与现有空中实验和其他领域的科技成果相关联,可以看出这并非纸上谈兵。
 
  “加油停机坪”打算借助已经在大部分地区普及的公共设施来布局,这其实与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线的智慧城市有部分重合,包括实时监测、万物互联、数据分析等都会有共通之处,或许追随智慧城市的发展步伐这一概念可以成为事实。
 
  另外盯上领空的不止亚马逊一家,Alphabet、Facebook的天空互联网同样超前,但实际上已经进入试验阶段,扎克伯格甚至还在开发利用太阳能动力无人机,把互联网接入服务部署到那些网络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发展中国家。想来硅谷似乎从不缺乏冒险精神,即使在当局政府没有明确态度的情况下。
 
  无人机送快递还有一项潜在风险就是黑客攻击和未知破坏者,对此亚马逊打算从技术上进行突破,它申请了名为“自主飞行无人机遇险应对策略”的权,通过无人机舰队共享信息来判断是否进行紧急降落。比如架无人机可以从第二架无人机处接收到信息,如果两者收集到的数据显示不一致,那么机载系统就会判定架无人机已经被黑客入侵或者损坏,随即该无人机会被引导至安全区域进行降落、停放,或者在附近其他无人机的引导下继续展开接下来的行程。无人机舰队的前提是目标用户的大体位置一致,这就需要亚马逊尽可能扩展同一地区的客户。
 
  为了开发Prime Air无人机送货项目的关键技术,亚马逊收购了一支由12名计算机视觉专家组成的团队,这个团队包含许多微软老员工以及部分欧洲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专家。同时在剑桥市还成立了无人机实验室,除了研发识别和规避障碍等技术,还有大量的3D打印机进行无人机的制造,要知道目前这项设备成本之高难以想象,所以Prime Air绝不是停留在口头上。
 
  Prime Air对亚马逊来说究竟有什么战略意义?
 
  我们首先来看一项关于无人机配送的调研报告,这是美国邮政服务(USPS)进行的美国人对无人机送快递态度的调查。从图中可以看出千禧一代很喜欢无人机快递服务并对此持乐观态度,46%的X世代受访者也表示喜欢,但年龄较大的婴儿潮一代受访者多数不喜欢这项服务。
 
  通过美国人口年龄分布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占人口比重将近66%的千禧一代和X世代对无人机配送的接受度较高,这对亚马逊和无人机项目来讲这无疑是一个有利环境。除此之外,从图中也可以看出,信任的使用无人机快递服务的品牌方面,亚马逊是受信赖的品牌(采用1-5分制,分数越少信任度越高)。总之无论从舆论环境还是信任度方面,亚马逊占得先机。
 
  贝索斯曾多次透露无人机在亚马逊的未来规划中占据核心位置,虽难逃营销技巧的说法,但从亚马逊的发展方向上来看,也能发现重视无人机项目的理由所在。众所周知,市值排名前十的几家硅谷科技公司对未来科技领域的研发皆有所涉猎,Alphabet的深度学习、VR/AR、量子计算机等、Facebook的免费网络、AI研究等以及特斯拉的火星移民计划,这些前瞻性科技研究似乎都比亚马逊的众多电子产品和电商平台要炫酷的多,也更有机会对推动发展步伐作出创造性贡献,这不仅仅是商业利益的比较。
 
  所以无人机配送解决的不单单是物流的速度和效率问题,也同时寄托了亚马逊的技术追求。同时考虑到空中领域的开发进程,不能排除无人机作为载体的可能性,这时候亚马逊如果能在无人机控制方面有所突破,未来在领空方面可能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更符合当前利益的战略考量估计是对全自动化的完善。亚马逊在砍掉人力方面可以算的上是竭尽所能了,无人仓库、机械化设备甚至前一段时间刚刚公布的Amazon Go,都展示出它对自动化运营的追求。当前生产、库存、挑拣等步骤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机械化,可快递运送还停留在人工搬运的水平上,所以无人机和自动驾驶就成了实现配送自动化的现实性手段。
 
  在整体规划上,自动驾驶实现的还是常规的物流运送,无人机项目的目标更多的是率地将货物送到可触及范围之内,这两者相互补充进一步提升亚马逊的全自动化水平。
 
  总之,商业噱头这顶帽子还是不要扣得太早。
 
  (原标题:亚马逊为何一直锲而不舍的研究无人机?)

热门评论

上一篇:中国联通携手华为打造NB-IoT创新实验室

下一篇:FF91是希望还是噱头 乐视跨界造车梦难圆?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