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污泥处理事件频频上演产业化发展势不可挡

来源:慧聪工程机械网
2016/3/24 10:02:09
31640
导读:中国污泥处置事件频发,污泥产生量的与日俱增与污泥处理能力的严重不足、处理手段的严重落后形成尖锐的矛盾。
  【中国智能制造网 市场分析】近日,有关”北排下属污水处理厂将污泥偷倒于京郊多地”的新闻,再次引起了人们对污泥违法排放问题的关注。事实上,我国污泥无害化、稳定化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违法倾倒的污泥事件也一直频频上演,从未谢幕,严重威胁环境质量。
  
  污泥处理处置作为污水处理的末端,曾一直不受重视。随着社会环保意识的增强,污泥处理处置也开始受到更多关注。近几年,相比污水处理,污泥处理处置虽然相对”显得冷清”,但相关政策陆续出台,主要技术路线逐步成型,越来越多的环保企业开始涉及污泥行业,我国的污泥处理处置事业正逐步走向正轨。污泥的处理处置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
  
  中国污泥处置事件频发,在我国,污泥产生量的与日俱增与污泥处理能力的严重不足、处理手段的严重落后形成尖锐的矛盾。据悉,我国大部分污水处理厂还缺少污泥处置配套设施,现有项目运行情况也不尽如人意。污泥一般由第三方进行处置,污水处理厂将污泥脱水后外运出厂,采取有偿服务的手段,将污泥委托给专门的污泥处置企业进行处置。截至2011年年底,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1.38亿立方米/日,平均运营负荷率79%。按此数值估算,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厂湿污泥(含水率80%)产生量约2241万吨,每天约产生湿污泥6.14万吨。据推测,有一半的污泥没有进行妥善的处理;污泥的安全处置率更低,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厂所产生的污泥无害化处置率小于25%。
  
  郑州鼎盛污泥处理设备
  
  在规范缺失、监管不力、技术不到位的情况下,我国很多污水处理厂的规划设计往往存在”重水轻泥”的现象,成千吨的污泥常常得不到妥善处理,被大规模弃置在河湖、堤岸、沟壑、田地中,有机质逐渐腐败,对环境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这一潜在问题逐渐成为了污泥处置行业”不能说的秘密”。污泥处理处置不合理现象的屡禁屡出,污染事件的历历在目,严重威胁环境安全。如何合理处置污泥、探讨污泥综合解决方案已然成为我们无法逃避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污泥处理处置技术取得长足进步,目前,我国的污水处理处于”重水轻泥”的局面,污泥的终处置主要有填埋、堆肥、制作建材、焚烧等四个方向,但均无法大规模推广使用。而国外的污泥处置途径则是从简单的填埋和易产生二次污染的焚烧方式向无害化和资源化方向发展,如制作肥料、建材(陶粒、水泥、砖体等)及土地利用。借鉴国外经验,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实践,我国污泥处理处置行业在技术上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简单粗犷的处理方式发展出了几条较为清晰的技术路线。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王洪臣曾表示,我国的污泥行业已经形成了深度脱水加填埋、干化加焚烧加灰渣填埋或建材利用、好氧发酵加土地利用、厌氧消化加土地利用四种主流可行的技术路线。
  
  虽然我国污泥的处理量还不是很高,但行业内部已基本达成了统一观点,污泥处理处置要以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为目标,终将处理后的污泥弃置于自然环境中或进行再利用,达到长期稳定并对生态环境无不良影响消纳的目标。而且各单项技术的研发创新工作、实践工作也在广泛开展。
  
  污泥处理处置产业化发展是趋势,我国污泥处理处置,应该在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目标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开发和政策扶持,积极鼓励和强化污泥的资源化利用,从而实现污泥处理处置的产业化发展。
  
  2010年环保部发布《关于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其中规定,污水处理厂新建、改建和扩建时,污泥处理设施与污水处理设施同时规划、同时建设、同时投入运行。不具备污泥处理能力的现有污水处理厂,在通知发布之日起两年内建成并运行污泥处理设施。
  
  去年,国务院出台《“十二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根据规划,国家对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要求更加严格:从一级B提高到一级A,对加强污泥处理及污水的再生利用也明确提出要求。规划指出,在“十二五”期间,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投资近4300亿元。其中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投资347亿元,污泥处理处理市场已进入步入快速发展阶段。
  
  根据“十二五”规划,2013-2015年城镇污水污泥处置年均投资是2011-2012年年均的1.8倍。规划指出,“十二五”污泥处理设施建设投资347亿元。截止2012年末,污泥处理设施建设完成率仅26.9%。从2013年起,住建部加强检查,预计污泥处理设施建设进度加快,2013-2015年城镇污水污泥处理投资要达到254亿元。若工业污水污泥处理和疏浚污泥处理的政策到位,根据污泥产生量,疏浚污泥对应的市场比城镇污水污泥还要大,工业污水污泥对应的市场仅次于城镇污水污泥。

热门评论

上一篇:中兴事件再敲警钟:中国“芯”技术亟待加强

下一篇:“十三五”智能制造占鳌头 六领域投资价值潜力足

相关新闻

<